“叮咚——”晚上八点,徐艳红的直播间里又跳出一条新订单:江西南昌的“老表”拍下了三罐剁椒芋头秆。她抬头冲镜头笑了笑:“婶娘今天现摘的秆子,脆得很!”屏幕右上角,实时观看人数稳稳停在8.7万,弹幕飞快滚动——“上次买的腊牛肉没吃够”“米花能不能再上一波?”
这样的场景,在湖南洞口县高沙镇已持续730多天。从2023年4月12日第一场“卖笋直播”算起,这位土生土长的“80后”农村妇女,用一部手机把全镇四季土特产卖成了“网红尖货”,累计帮乡亲带货1000多万元,直接带动286户农户户均增收2.8万元。
一碗榨菜的“蝴蝶效应”
故事得从2017年那坛咸菜说起。在广东做童装生意的徐艳红回乡照顾父母,中学同学杨小丽托她寄点“家乡味”。真空包装的豆角、刀豆、茄子寄到广州,杨小丽连发三条朋友圈:“这才是乡愁!”
订单来得猝不及防。徐艳红干脆把幼儿园1000多元的月薪辞了,在自家堂屋支起两口大锅,母亲教她老坛发酵,父亲负责上山砍柴火。2019年冬天最忙的一天,全家四口齐上阵,包了200个快递盒,顺丰小哥直摇头:“今天得跑三趟!”
但朋友圈容量终究有限。2020年3月,徐艳红把切笋丝的流程拍成15秒短视频发在抖音,24小时播放破10万。评论区里,北漂的洞口人留言:“姐,我要十斤!能寄北京吗?”
从“朋友圈”到“云端集市”
真正让高沙镇“出圈”的是2023年那场“救急直播”。桐塘村贫困户尹华尧的3亩雷笋因连续阴雨眼看要烂在地里,村支书拨通了徐艳红电话:“试试直播?”
那天,徐艳红穿着雨衣站在竹林里,手机支架绑在毛竹上,一边削笋一边喊:“现挖现发,顺丰冷链,48小时直达!”1小时卖出600斤,尹华尧蹲在田埂上抹眼泪:“去年这时候,我挑到县城才卖2块一斤,今天直播间6块5,还包运费!”
尝到甜头的徐艳红干脆把直播间“搬”到全镇17个村:三月在石榴村拍桃花酿,七月在云峰村拍西瓜开裂,腊月到月英村拍杀年猪。每场直播前,她都要做三件事:提前三天收样检测农残,用溯源秤称重留档,把农户身份证和农产品合拍存档。
“现在全镇都认‘徐艳红标准’。”高沙镇市场监管所所长刘兴华说,“2024年我们抽检的52批次样品,合格率100%。”

非遗小吃“触网”重生
高沙米花是县级非遗,过去只在红白喜事上亮相。徐艳红第一次直播时,老师傅王仁安炸的20盘米花碎了8盘。她干脆拉着王师傅改进工艺:糯米团压薄至0.5厘米,改用260度菜籽油速炸,再切成掌心大小。改良后的米花装进牛皮纸袋,贴上“高沙古镇”标签,成了直播间爆款——中秋节单日卖出20万元。
更多老手艺跟着“复活”:刘奶奶的柚子糖、肖大爷的麦芽糖、曾师傅的柴火月饼……徐艳红给每样产品都拍了“纪录片”:从原料采摘到手工制作,4K镜头下连糖丝都看得清。网友留言:“看完直播才知道,原来米花要炸三次才酥脆。”
藏在数据里的共富账本
在高沙镇电商服务中心,徐艳红打开后台数据:2024年1 - 9月,全镇通过直播间销售的农产品中,鲜货占37%,加工品占63%。最受欢迎的单品TOP3是剁椒芋头秆(18万罐)、腊牛肉(12万袋)、米花(9.2万盒)。
这些数据背后,是看得见的收入变化:
- 桐塘村尹华尧:雷笋从亩产2000斤卖到5000斤,年收入从1.2万涨到4.6万;
- 石榴村脱贫户刘美华:腌菜从自家吃变成订单生产,2024年已接6000罐订单;
- 80岁的“卷发婶娘”尹冬英:咸菜从县城地摊卖到直播间,2024年已卖8000斤,净赚3.2万。
“最意外的是年轻人回流。”高沙镇党委书记唐建新指着镇口新开的“直播客栈”说,“2024年有37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做打包、客服、运营,平均月薪4500元,比在深圳厂里还多1000。”

乡村振兴的“高沙答案”
10月28日,湖南省商务厅发布《2024年湖南直播电商县域发展报告》,高沙镇入选“十大直播电商示范镇”。报告特别提到“徐艳红模式”的三点启示:
- 品质溯源:每单产品附带“身份证”,扫码可看种植地块、施肥记录;
- 利益联结:采用“农户 + 合作社 + 主播”分成模式,农户得70%,合作社得20%,主播得10%;
- 文化赋能:每场直播穿插介绍高沙古商城、曾八支祠等景点,带动“直播 + 文旅”订单增长240%。
晚上十点,徐艳红下播后,照例在笔记本上记录:“今日销售额5.3万,明日预告:霜降后的头茬萝卜干。”窗外,高沙古镇的灯笼亮起来,映着她贴在墙上的标语——“让每一粒稻谷都有尊严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