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掌门张子越:从绿头鸭到6000万田园综合体的八年跃迁

荆门掇刀区双碑村,深秋的柑橘香混着鱼塘的水汽扑面而来。10月28日清晨,张子越把观光车停在“山顶猪舍”旁,顺手摘下一只赣南脐橙丢给后排的游客:“尝尝,这是我们用沼液滴灌出来的,糖度能到14。”马尾辫一甩,她跳下车,鞋底沾满红土,谁也看不出这位1997年出生的姑娘,已经操盘着2850亩、年产值逼近6000万元的田园综合体。 父亲张金龙原本是矿老板,2016年响应“两山”理论,把挖掘机换成锄头,在荒坡
95后女掌门张子越:从绿头鸭到6000万田园综合体的八年跃迁

竹林养鸡两代传承,生态品质赢得远方订单

在广德市柏垫镇一片占地十五亩的竹林中,农户杨文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养鸡事业。经过十年坚守,他将这片竹林打造成了一个生态养殖场,现存栏的七百多只土鸡延续着两代人的养殖匠心。他坚持采用稻谷、自种蔬菜喂养,运用中药预防疾病,让传统养殖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相融合。 如今,凭借过硬的品质,杨文的土鸡通过顾客间的口口相传,订单已远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十年坚守:从家庭副业到生态事业 柏垫镇竹林茂密,空气
竹林养鸡两代传承,生态品质赢得远方订单

一部手机带火千年古镇:湖南洞口高沙“徐艳红模式”的乡土逆袭

“叮咚——”晚上八点,徐艳红的直播间里又跳出一条新订单:江西南昌的“老表”拍下了三罐剁椒芋头秆。她抬头冲镜头笑了笑:“婶娘今天现摘的秆子,脆得很!”屏幕右上角,实时观看人数稳稳停在8.7万,弹幕飞快滚动——“上次买的腊牛肉没吃够”“米花能不能再上一波?” 这样的场景,在湖南洞口县高沙镇已持续730多天。从2023年4月12日第一场“卖笋直播”算起,这位土生土长的“80后”农村妇女,用一部手机把全镇
一部手机带火千年古镇:湖南洞口高沙“徐艳红模式”的乡土逆袭

从泥泞到标杆:兖州兴隆庄新农人关鹏鹤的农机突围与政策密码

雨下了二十一天,地像泡发的馒头,一脚踩下去泥没脚踝。2025年10月11日,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种粮大户关鹏鹤蹲在田埂边,鞋底沾着半寸厚的黄胶泥,心里盘算的不是减产,而是怎样把改装后的收割机再开进地里。三天后,这台加装了法兰连接盘、双轮驱动和北斗导航的雷沃谷神GR80Pro,硬是在泥水里跑出了一条笔直的轨迹,把倒伏的玉米穗一个不落地收进粮仓。 这不是简单的秋收故事,而是一场由政策、技术、土地、人共同完
从泥泞到标杆:兖州兴隆庄新农人关鹏鹤的农机突围与政策密码

柴火烤出乡村新滋味,余杭柴窑面包店月订单超三千

清晨天刚亮,杭州余杭溪塔村还静悄悄的,一家柴窑面包店已经热闹起来。烟囱里飘出缕缕青烟,和晨雾融在一起。店主陈小彬把第一盘面包坯送进窑炉,半小时后,热乎乎、香喷喷的面包就出炉了。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不少乡村都能见到。柴窑面包,正悄悄成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一座桥梁。 柴火烤制,独特风味受追捧 今年五月,陈小彬和妹妹陈小玲在溪塔村开了这家柴窑面包店。说起开店原因,陈小玲回忆:“有一次偶然吃到柴窑烤的面包,
柴火烤出乡村新滋味,余杭柴窑面包店月订单超三千

深山里的马桑菌: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深秋时节,走进贵州遵义务川县的黄都镇燕龙村,山间一排排种植大棚格外醒目。还没走近,就能闻到阵阵菌香。大棚里,村民胡晓波正带着工人们采收马桑菌,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我是2021年回村开始种马桑菌的。”胡晓波一边检查菌棒一边说,“当时听说镇里在推广林下种植,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决定试试。” 黄都镇燕龙村这个地方,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昼夜温差明显,特别适合马桑菌生长。但光有自然条件还不够,为了掌握种植
深山里的马桑菌: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从城市回归田园,这群“新农人”把家乡种成诗和远方

“欢迎大家来到‘伍总的花园’!”清晨七点,福建宁德寿宁县西浦村的伍杰祥准时打开抖音直播间。他穿梭在绿植丛中,一盆一盆仔细展示,用“一物一拍”的方式让花友们放心选购。这个扎根在田间的直播间,一度冲上抖音花卉绿植品类带货榜前列。 两年前,伍杰祥还是一名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如今,他回到家乡,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将5G信号当作“新肥料”,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种出一个春天常在的花园。 “你回来,我们服务你
从城市回归田园,这群“新农人”把家乡种成诗和远方

从菜篮子到上市公司,黄俊辉的30年农业实干路

最近,宏辉果蔬的创始人黄俊辉拿到了“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个奖。聊起这事,他挺实在的:“这个奖不只是给我个人的,更是给所有心里装着国家发展的民营企业家的。” 时间倒回30年前,90年代初的黄俊辉还是个在潮汕地区做水果蔬菜批发的生意人。那时候他天天往田间地头跑,亲眼看到农民们的难处——种的东西卖不上价,好东西烂在地里。“那时候农村信息不灵通,种植技术也跟不上,经常是
从菜篮子到上市公司,黄俊辉的30年农业实干路

2025 年致敬新疆农业先驱涂治:推核辐射育种与滴灌试验 助 “西部粮仓” 崛起

今天,新疆棉花年产量占全国近九成,北斗导航播种机穿梭雪白水田,滴灌带密如蛛网。很少有人记得,西方曾断言“北纬45度以北不能植棉”。把这句“铁论”扔进历史尘埃的,正是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新疆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治。从1939年踏上边疆到1976年生命终点,他用37年把“植棉禁区”改写为“全国棉仓”,更以“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体系,为新疆现代农业埋下永续发展的种子。 打破禁区:2万亩试验亩产
2025 年致敬新疆农业先驱涂治:推核辐射育种与滴灌试验 助 “西部粮仓” 崛起

谁说种地不挣钱?这5个赚钱路子,最后一条太关键!

老听人说“种地不赚钱”,可你发现没?村里总有人靠种地盖起新房、开上汽车。其实啊,不是土地不生钱,而是咱得学会“换个思路种庄稼”。就像咱贵州老乡,有人种天麻年入十万,有人靠反季节蔬菜买车买房。今天咱就唠唠种地赚钱的5个实在路子,最后一条特别关键,很多人却都忽略了! 一、告别“跟风种植”,试试“订单农业” 跟着合同种,价格有保障 要说最稳妥的,还得是签“订单”。我们村的老李就跟烟草公司签了烤烟合同,每
谁说种地不挣钱?这5个赚钱路子,最后一条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