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农村,果农们提起束怀瑞,常亲切地叫他“果园里的老把式”。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果树学泰斗,虽满腹理论,却总爱蹲在田埂上,和农民一起看树、聊土、算收成。他常说:“我就是个有点专业知识的农民。”这句话,道出了他七十余年科研生涯的底色——农业研究,不能飘在纸上,必须扎进土里。

束怀瑞的科研起点,与众不同。1950年代,多数人盯着果树枝叶花果,他却一头扎进地下,研究根系。别人觉得“看不见、摸不着”,他却坚信:“地上的问题,根子在地下。”正是这份对根系的执着,让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果园的“绝症”。
上世纪80年代,山东鄄城、巨野一带的果园一到夏天就积水,果树早早落叶,亩产只有四五百斤。束怀瑞实地走访后,发明了“起垄沟草法”:把地起成垄,垄沟里埋麦秸草把,既排水又通气。第二年,果园亩产飙升到2000公斤!这项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农民一学就会,涝洼地从此变成“金果园”。
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沂蒙山区推广的“穴贮肥水”技术。1982年,蒙阴县20万亩果园因干旱几乎绝收。束怀瑞带着学生住进九里岭,啃着烧饼咸菜,在每棵树下挖四个坑,塞进草把、撒点化肥、浇点水,再盖上地膜——每棵树成本仅2.4元。结果,七八年不结果的老树,第二年亩产突破1100公斤苹果!这项技术后来推广到全国17个省,惠及470万亩果园,创造经济效益7.6亿元,至今仍在西部干旱地区“服役”。
束怀瑞的本事,不仅在于发明技术,更在于把农民的“土经验”变成科学理论,再把理论变回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1958年,他在威海见到劳模陶遵祜果园里一棵树形极佳的苹果树,立刻蹲下请教,最终总结出“三大主枝主干疏层形”整形法,成为全国苹果修剪的标准。他甚至把陶遵祜请进大学课堂,让农民给大学生上课。“在群众中有学不完的经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深知,农业科研一旦脱离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便年过八旬,他仍坚持下乡。看到农科学生只会在实验室测数据,他忧心忡忡:“现在农科院校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生产。”他要求自己的学生:“理论要能讲得清,技术要能让农民用得上。”
束怀瑞不仅自己扎根田野,更致力于搭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桥梁。2009年,他推动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又牵头成立山东省果树院士工作站联盟,把专家、企业、果农拧成一股绳。他鼓励学科交叉,招收生物、信息、工程等背景的博士生,常说:“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才能占领学术制高点。”
如今,烟台苹果能卖出国门,肥城桃能论个出售,背后都有他的技术支撑。但他从不居功,只说:“一个人的事业,要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作为一名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实干”是他一生的信条。
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束怀瑞的故事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农业创新,不在高楼大厦,而在田间地头;不在华丽论文,而在农民笑脸。科研若不能落地,再高深也是空谈;技术若不能推广,再先进也是摆设。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这或许正是中国农业最需要的科研态度——俯下身,沉下心,让知识从泥土中长出来,再回馈给大地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