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一茬,再长一茬!这种“再生稻”成了农民增收的新法宝

八月中下旬,天气转凉,不少地方的农田里却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二个忙碌季。在安徽肥东,头季再生稻刚收割完,平均亩产达到了600公斤,田里的稻桩又冒出了新绿,预计第二茬还能再收150公斤左右。算下来,这一亩地就能让农户多赚280多元。湖南祁阳的田间也是一片金黄,16万多亩再生稻头季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高达719.3公斤,全年粮食丰收,心里更有底了。

你可能好奇:什么是再生稻?简单说,就是头季水稻收割时,特意留一截稻桩在地里,利用上面存活的休眠芽,通过适当的水肥管理,让它再长一茬、再收一季。就像韭菜,割完一茬,还能再长。这种“一种两收”的模式,其实并不是新发明,是老祖宗就有的种植智慧。但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它正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不少地方稳粮增收的“主角”。

省工省力还省钱,农民种得轻松

和传统种两季稻相比,再生稻最大的好处就是——省事。传统双季稻,得重新育秧、插秧,费时费力。而再生稻,一次栽插,两次收获,省去了中间不少环节。而且第二茬生长时间短,病虫害也少,化肥农药都能少用不少。有地方算过一笔账,种一亩再生稻,能省下400到500块钱的生产成本。

那产量会不会受影响?从各地的实际收成来看,不但没打折,米质反而更好了。因为再生季水稻灌浆期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大米口感更软糯,香味也更足,市场上往往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投入少、产出高、米质优,这样的“划算账”,自然让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

机器一压,再生就难?新技术来破局

既然优势这么明显,为什么再生稻还没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其中一个关键难题,出在收割环节。

传统的水稻收割机,履带比较宽,割台却不够宽,在田里走一趟,会压到不少稻桩。而被压过的稻桩,上面的休眠芽就很难再发芽了。这就导致第二茬产量不稳定,成熟时间也不整齐,直接影响收成。

不过,这个问题正在被技术一点点攻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广专用的再生稻收割机,履带变窄,割台加宽,尽可能减少对稻桩的碾压。更有意思的是,像江苏大学等科研团队还琢磨出了“宽窄行种植法”,通过调整栽插的行距布局,直接从种植模式上避开碾压,甚至实现“零碾压”。这些看似细微的技术突破,落到田里,就是实打实的产量提升。

不只为一季收成,更是为用好每一寸光热

发展再生稻,意义远不止多收一季粮食。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但耕地有限。再生稻能有效盘活这些资源,优化种植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还专门印发了文件,提出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要新增1000万亩左右。这意味着,接下来国家会在良种选育、种植技术、农机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再生稻稳步发展。

科技,正在悄悄改变种田的方式

再生稻的复兴,只是农业科技赋能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走进农田:多光谱无人机能看清哪块田缺肥,实现精准施肥;北斗导航让插秧、收割走得笔直,不重不漏;农民坐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田里的温度、湿度……这些技术,正把过去的“望天田”,变成稳产高产的“智慧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再是一句口号。当现代科技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我们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农业技术也在走出国门。像杂交水稻和再生稻种植经验,已在非洲20多个国家推广,帮助当地提升粮食产量。一株小小的稻秧,连起的不只是农民的“钱袋子”、国家的“米袋子”,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