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白领到新农人 魏新宝如何让兰州白兰瓜重焕新生

清晨的什川镇,阳光透过连片大棚洒在翠绿的瓜藤上,魏新宝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白兰瓜苗的长势。这位1986年出生的中共党员,曾是令人羡慕的国企白领,如今却扎根黄土地,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新农人”。短短几年间,他不仅让几近沉寂的兰州白兰瓜重获市场青睐,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联农带农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新农人 魏新宝

一次转身:用城市经验反哺乡土产业

2021年,魏新宝做出一个令亲友不解的决定——辞去高薪国企职位,回到家乡皋兰县投身白兰瓜产业。在外人看来,这是“逆流而行”;在他心中,却是“顺势而为”。“白兰瓜是兰州的名片,但长期困于小农模式,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他说,“我想用在城市学到的管理思维和市场理念,为家乡做点事。”

这一转身并非盲目情怀,而是基于对产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传统白兰瓜种植分散、品种老化、缺乏标准,导致品质不稳定、品牌影响力弱。魏新宝意识到,要激活这一“沉睡资源”,必须引入现代企业机制。他牵头成立甘肃丰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皋兰丰苗白兰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以“企业+合作社”双轮驱动,为产业注入组织力与专业性。

科技破局: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品种是产业的根基。”这是魏新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没有优质种源,再好的营销也是空中楼阁。在他的推动下,合作社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陆续引进台农二号、兰白946、银韵、高原羊角蜜等10多个甜瓜新品种,极大丰富了产品矩阵,也提升了对不同消费市场的适应能力。

更关键的是,他创新设立“专家大院”,邀请8位农业专家组成智囊团,常年驻点指导。从土壤检测、水肥配比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环节都有科学依据。过去靠“老把式”经验种瓜,如今靠数据决策——这种转变,让白兰瓜的糖度、脆度、货架期等指标显著提升,品质稳定性达到商超直供标准。

同时,合作社建立起全流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头到舌尖”可查可控。这不仅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为后续品牌认证打下坚实基础。

品牌突围:让地方特产走向全国市场

“好瓜也怕巷子深。”魏新宝深谙此理。他带领团队频频“走出去”,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西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高端展会。在展台上,兰州白兰瓜凭借金黄透亮的外观、清甜多汁的口感和精致包装,屡获金奖,迅速打开省外市场。

“每次参展,不只是卖产品,更是树品牌。”他说。通过展会平台,合作社与北京、成都、西安等地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销售网络从本地农贸市场延伸至连锁商超和电商平台。如今,“兰州白兰瓜”不再只是地方特产,而成为具有全国辨识度的优质农产品符号。

品牌建设的成果也体现在认证体系上:先后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多项权威认证,并成功注册“兰州白兰瓜农”劳务品牌,构筑起多层次的品牌护城河。

新农人 魏新宝

联农带农: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魏新宝始终强调:“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发展。”他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模式,让各方优势互补:企业提供技术标准与市场渠道,合作社组织生产与服务,基地示范引领,农户专注种植。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困境。农户不仅获得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还能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收。目前,合作社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白兰瓜种植,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

得益于这一联农机制,合作社先后获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甘肃省联农带农百强合作社”等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板。

新农人的启示:乡村振兴需要“跨界力量”

魏新宝的故事,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趋势:越来越多有知识、有视野、有资源的“新农人”正从城市回流乡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推手。他们不是简单地“种地”,而是用工业化思维重构农业链条,用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价值,用组织化模式联结千家万户。

他的成功也说明,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策输血,更需内生造血。而内生动力,往往来自那些既懂农业、又懂市场,既有情怀、又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魏新宝正规划建设集科技研发、生态种植、科普示范、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白兰瓜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能为乡村振兴出份力,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甜,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站在瓜田边,他目光坚定。

在这片孕育甘甜的土地上,一位新农人正用行动证明:农业,大有可为;乡村,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