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种小麦如何选择品种才能兼顾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秋冬种小麦占我国小麦总面积的70%以上,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表现差异巨大:有的年份亩产突破700公斤,有的却因赤霉病、条锈病暴发而减产三成以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调查表明,品种抗性不足仍是减产首要因素。本文综合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五年多点试验数据,提出“抗病优先+区域适配+播期配套”三维选种模型,帮助农户在产量与抗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且病指<10%的目标。

秋冬小麦田

一、选种逻辑:抗病优先、区域适配、播期配套

1. 抗病优先:对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三大病害,抗性等级应≥“中抗”;

2. 区域适配:根据本区域主要病虫害谱选择对应抗病基因型;

3. 播期配套:早播选冬性、晚播选半冬性,确保安全越冬并充分利用冬前积温。

二、区域品种布局:抗病基因与生态区匹配

1. 黄淮海麦区

主要威胁:纹枯病、茎基腐病、赤霉病、孢囊线虫。

推荐品种

  • ‘济麦55’:中抗赤霉病、慢条锈病,节水指数0.85,适合节水灌溉;
  • ‘山农57’:高抗茎基腐病,孢囊线虫田间发病率<3%;
  • ‘品育8175’:抗寒等级1级,可耐-18℃低温,适合早播。

2. 长江中下游麦区

主要威胁:赤霉病、白粉病、麦蚜。

推荐品种

  • ‘扬麦46’:中抗赤霉病,病情指数8.2,比‘扬麦20’低40%;
  • ‘镇麦12’:对白粉病免疫,成株期抗锈性R级;
  • ‘鄂麦580’:株高75cm,抗倒伏,适合稻茬麦高肥地。

3. 西南麦区

主要威胁:条锈病、麦蚜、干旱。

推荐品种

  • ‘川麦104’:含Yr26基因,对当前条锈优势小种免疫;
  • ‘绵麦51’:抗旱指数0.92,适合丘陵旱地;
  • ‘西麦566’:株型紧凑,间套作透光好。
数据来源: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http://www.natesc.org.cn/News/des?id=791ee947-f82d-463f-a0fd-9ca045aa82de

麦田

三、播期与品种冬性配套:充分利用冬前积温

早播(9月下旬—10月初)应选冬性品种,避免年前拔节遇冻;晚播(10月下旬—11月初)选半冬性或弱冬性,确保安全越冬。黄淮海北部冬前积温<550℃,宜选冬性;南部550~650℃,可选半冬性;长江中下游>650℃,半冬性为主。

四、良种包衣:播前最后一道保险

种子处理是预防土传、种传病害最经济手段。推荐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mL/100kg种子,对纹枯病、全蚀病防效>90%,兼防地下害虫;生物型可用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复配,病虫防效80%以上,适合绿色生产基地。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4年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技术指导意见》
http://www.natesc.org.cn/News/des?id=791ee947-f82d-463f-a0fd-9ca045aa82de

五、成本与收益:亩增成本20元,纯利增加120元

抗病良种加价15元/亩,种子处理5元/亩;因减少1次赤霉病防治(节省30元)和产量提高(平均增75kg,按2.4元/kg计,增收180元),亩纯利增加120元,投资回收期1季。

六、风险提示与缓释

  1. 连续阴雨:赤霉病高抗品种亦需在扬花初期再喷1次预防药;
  2. 极端低温:冬性品种遇暖冬易徒长,需镇压控旺;
  3. 跨区引种:勿盲目引种高产品种,须通过当地1年抗病性鉴定。

让“抗病基因”成为稳产压舱石

在气候变暖、病害多发背景下,品种抗性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稳产手段。只要根据区域病虫害谱,优先选择抗病等级≥中抗的品种,再与播期、冬性和包衣配套,就能把病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为秋冬小麦高产稳产装上“安全阀”。

(本文试验地点:河南漯河、江苏淮安、四川绵阳;示范面积:漯河1200亩、淮安800亩、绵阳600亩;样本量:品种对比试验3重复×20亩,病害调查5点取样,每点100株;测定方法:实收测产+病害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