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2000余亩示范田传来喜讯:玉米亩产折合14%标准水分后达2088.2斤,连续三年稳稳站上“吨粮田”台阶,且产量逐年攀升。这一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的风调雨顺,而是一套由“大垄双行密植+水肥一体化+秸秆粉碎深埋”为核心的技术集成体系在发挥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这个扎根田间地头的产学研基地,正以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为东北黑土地的单产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样板。

从“两张皮”到“零距离”:科研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实验站站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永坦言,初到东升村时,曾发现部分科研课题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这一反思促使团队转变思路,将实验室搬到田埂上,让科研人员与农民、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这种“需求导向”的科研模式,确保了技术攻关的靶向性和实用性。
例如,针对当地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的问题,实验站并未停留在理论研究,而是直接在田间开展“黑土地保护性利用”试验,将秸秆粉碎后深埋还田,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这种“问题从田里来,方案回田里去”的闭环,正是其技术能快速落地并见效的关键。资料来源:新华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探访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

技术集成:三大核心举措构筑高产“铁三角”
肇东实验站的高产并非依赖单一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多项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协同增效。
第一是“大垄双行密植”模式。通过将传统小垄改为110厘米以上的大垄,并在垄上种植双行玉米,不仅优化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更将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4000株左右提升至5500-6000株,为高产奠定了群体基础。
第二是“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实验站摒弃了传统“大水大肥”的粗放模式,采用智能滴灌系统,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规律,将水溶性肥料精准、定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不仅大幅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还有效避免了因过量施肥造成的氮素淋溶污染。该技术正是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核心应用场景。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专项成果汇编》
第三是“秸秆粉碎深埋”黑土保护技术。收获后,将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并深翻还田,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环保难题,又为黑土地持续“加油”,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的统一。

可复制的价值:为东北玉米单产提升提供“肇东方案”
肇东实验站的成功,其意义远超2000亩示范田本身。它验证了一套在东北黑土区行之有效的玉米高产技术路径。这套路径的核心在于“集成”与“适配”——将现有成熟技术根据当地光温水土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农机农艺融合,使其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
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开始应用这套模式,证明其不仅适用于科研试验,更能服务于普通农户的生产实践。对于正面临单产瓶颈的东北玉米主产区而言,“肇东方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升级方向:单产提升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技术集成与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的现实。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实践深刻表明,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在于科技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当科研真正扎根泥土,当技术真正回应需求,那片广袤的黑土地,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