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东西部协作还是“东部帮西部、城市帮农村”的单向援助。但今天,广州正在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写这一逻辑——它不再是简单送钱送物,而是构建起资源、人才、市场与理念的深度双向循环系统。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正在让乡村振兴从“短期输血”迈向“长期造血”,成为全国对口帮扶的创新样本。
过去五年,广州对口帮扶贵州、新疆、西藏、黑龙江等六省区及兵团,覆盖64个县市。乍看是地理上的“远距离支援”,实则是一场精准匹配的经济重构。比如贵州赫章县的鸡蛋,通过广州的冷链物流与终端渠道,72小时直达湾区餐桌;新疆疏附县的职业学校,引入广州的无人机技术培训,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接近80%。这不是“给资源”,而是“建系统”——把西部的优质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与广州的市场网络、技术能力、品牌运营能力无缝对接。

真正的突破,在于广州不再把帮扶看作“任务”,而是“商机”。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上,林芝的藏香猪、波密的高原蜂蜜、梅州的柚子,通过广州平台直接对接大湾区2000万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力。83个签约项目、超400亿元意向额,背后是市场逻辑的胜利:帮扶不再是慈善,而是供需精准匹配的商业闭环。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人才与制度层面。过去,帮扶多靠“干部挂职”“短期支教”,效果有限。如今,广州推动“组团式”援疆、援黔,把职业教育、低空经济、数字农业等前沿产业模块直接“移植”到受援地。疏附县职校的无人机专业,不是简单教操作,而是围绕当地低空经济规划,培养“操控+编程+维护”复合型人才。这种“产业嵌入式”教育,让脱贫成果不再依赖财政补贴,而是扎根于本地可延续的就业生态。
广州的另一个关键策略,是“以城带县、以产促村”。它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聚焦“百千万工程”中的广清、广梅、广湛等重点区域,打造“一县一链、一村一品”的产业生态。比如清远的连山米、湛江的徐闻菠萝,不再只是“土特产”,而是通过广州的电商平台、品牌包装、冷链物流,升级为标准化、可追溯的区域公共品牌。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赋能,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链的受益者,而非原料提供者。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守“内生动力优先”原则。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通过“双向清单”机制,明确广州能提供什么(技术、渠道、品牌、资本),受援地能贡献什么(土地、劳动力、特色产品、生态资源)。这种对等协作,让帮扶从“我帮你”变成“我们一起做”,极大提升了参与感和可持续性。

进入“十五五”规划期,中央明确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广州的实践恰恰回应了这些核心要求:它用市场化机制替代行政命令,用产业协同替代项目堆砌,用人才培养替代短期救济。当一个贵州农民能靠养鸡月入过万,当一个新疆学生能操控无人机在家乡就业,当一批藏区农产品在广州超市常年热销——这才是真正的“稳得住、能致富”。
对其他城市而言,广州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三点:一是建立“需求—供给”精准匹配机制,避免资源错配;二是推动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而非仅限于资金转移;三是把“帮扶”转化为“合作”,激发受援地的主体性。
未来,东西部协作的胜负手,不在项目数量,而在生态密度。广州正在做的,是把一条条帮扶线,织成一张张产业网;把一个个孤立的村,接入全国大市场的神经末梢。这不仅是经济协作,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爱心接力”,更需要“价值共生”。广州用行动证明:当东部的市场动能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真正双向奔赴,山海不再成阻隔,贫富也不再是宿命。真正的共同富裕,是让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协作中成长、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