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景!”眼看着自家 200 亩水稻即将开镰收割,黑龙江省鸡东县明德乡北河村的农民徐海宝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喜悦,“多亏了农技人员精准施策,有效防治了病害,才保住了这来之不易的丰收。”
“虫口”夺粮,科学防控是关键。徐海宝回忆,今年 7 月下旬,村里的植保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部分稻田里的稻尖出现了空粒现象。“看着像是褐变穗,但又不敢确定,要是稻瘟病可就糟了!”大家心急如焚。
第二天清晨,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他们仔细查看病情,精准“把脉问诊”。在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徐海宝迅速按照药方喷药防治。“农技员不仅开了药方,还耐心提醒我们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很快病害就得到了控制。”
“粮食三分种、七分管”,向阳镇忠信村的种粮户刘井权对此深有感触。前段时间,他种的玉米叶子上出现了暗黄干斑,这可把他急坏了。老刘赶忙向植保员郜德君求助。经过几番指导,刘井权弄清了病因,及时采取措施,成功渡过了难关。

如何科学防控作物病虫害,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大事。今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聚焦这一“关键小事”,组织实施“三大农技行动”,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在农技服务方面,紧扣农时,抓好农事管理,强化技术普及与指导,促进单产水平提升和投入品减量增效。同时,通过科学防灾、技术减灾,力争将主要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 5%左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确保实现“虫口”夺粮的目标。
为了让农业技术全程贴身服务农民,鸡东县积极延伸基层农技服务网络,选聘了 60 名农民兼职植保员,通过“掌上植保”APP 开展农情调查并实时上报。针对监测到的信息,及时组织专家分析研判,开展统防统治。“我种玉米 20 多年了,看看叶子,捏捏穗粒,心里就有数了。”连续 3 年担任病虫情报“轻骑兵”的郜德君自信地说,对于地里日常出现的病虫害,他直接就能帮农户解决。
鸡东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王立军介绍,今年 8 月以来,23 名农技人员组成抗旱小分队,分成 6 个小组,在全县 11 个乡镇开展抗旱、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为粮食稳定增产保驾护航。目前,全县各种农作物长势良好,早熟品种已陆续开始收获。
农技服务到位,秋粮丰收就有了坚实基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过 12.9 亿亩,目前大部分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实用技术展威力,优质产品卖出好价钱
沿着新修的硬化路来到山腰,一大片樱桃树映入眼帘。在四川省汶川县快乐山寨甜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农民们正忙着给果树施肥、除草。“我们的樱桃又甜又脆,5 月底就销售一空了!”合作社理事长赵伦国快人快语。合作社栽种了 8000 余株果树,凭借优良品质,每斤樱桃能卖出普通品种 3 倍的价格。
为啥这里的甜樱桃如此俏销?“种果树可全是学问,这几年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靠的就是新技术!”赵伦国道出了其中的秘诀。
汶川县素有“樱桃之乡”的美誉,荣获中国优质甜樱桃生产基地称号。“尽管产业基础良好,但不少农民的种植技术仍有待提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周桂虹说,甜樱桃树大多生长在半山腰,许多果农舍不得修剪,导致树体过于高大,底层枝条光照不足,容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让甜樱桃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推广是关键。2017 年开始,汶川县成立了项目攻坚组,技术人员带着 150 多名农民,“一对一、手把手”传授缩冠修剪技术。两年过后,果农们尝到了甜头,纷纷成为科技推广的主力军。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崔江浩介绍,近年来,全国共组织 4420 个农业科研单位的 1.5 万多名专家开展科技帮扶,为脱贫县组建了 4100 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2.3 万余个。各地还从乡村能人中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 26 万人,指导服务覆盖所有脱贫村。
如今,许多农民都成了技术“明白人”。“甜樱桃是异花授粉,遇到极端天气,产量五六十斤的树有可能只收五六斤。”赵伦国说起技术头头是道。为了促进增产,传统果园里需要保留相当比例的授粉树,“这些树结果量不高,但对果园非常关键。”
新技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在政策支持下,汶川县许多农民合作社引进新树种,对部分老品种实施嫁接。如今,赵伦国的 200 亩果园,通过冠幅矮化和树种更新,甜樱桃总产量增长了三四万斤。明年,赵伦国打算给樱桃套袋,提升品质、延长保鲜期,他满怀信心地说:“这甜樱桃是越种越甜。”
“有了技术保障,樱桃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机关党委书记王鹏介绍,目前全县樱桃挂果面积达 2.7 万亩,年产量 8540 吨,年销售收入达到 5.12 亿元。
创新服务供给,乡村涌现众多“田秀才”“土专家”
“再过几天,越冬辣椒就要定植了。”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小仲村的农民刘超,建了 5 个暖棚。这些天趁着休棚,他把棚子里外打扫干净,整地、消毒,做好准备。刘超种的品种是“清华一号”龙椒。“种了三四年了,产量高、价格好,靠谱!”他满意地说。
培育“龙椒系列”辣椒品种的,是当地的“土专家”张清华。学农出身的张清华,在外工作多年后选择回乡发展。他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辣椒新品种,适应当地气候,从 2017 年起在全县推广,累计带动 1 万多户农民增收。

种辣椒是个技术活。为了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张清华对辣椒种植过程进行科学量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农民。比如,预防根腐病有 3 招:盛夏高温闷棚,进行 1 次土壤消毒;定植 1 周后,按配方灌根,杀灭根系周围的致病菌;全程至少施用 3 次以上有益菌。
刘超感叹:“张老师的防治方案,好学、实用,操作起来也方便。”去年,他种的辣椒亩产达到 1 万多斤、纯利润达到 4 万元。
在兰陵县,像张清华这样的本土农业人才还有很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汉花介绍,目前兰陵县选拔本土“田秀才”“土专家”1201 名,培育特聘农技员 10 名,村级技术指导员 70 名。
为了让农民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兰陵县开展了“专家 + 基地”活动,组建 30 个专家小组对接帮扶。“专家以点带面,通过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示范网络,发挥了推广示范带动作用。”吴汉花说。
创新农技服务供给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给千家万户。崔江浩介绍,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教单位、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 +”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 120 多万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高素质农民提供在线学习和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