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响彻北京城时,在沂蒙山下的农家土炕上,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与新中国同一天诞生的孩子,就是后来带领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走向富裕的传奇人物——付华廷。
垦荒岁月:从草棚子到机械化
1956年,年仅7岁的付华廷跟着父母从山东临沂老家出发,坐独轮车、敞篷车、绿皮火车,辗转十几天来到甘南县。几辆马车把他们拉到了六个用玉米秸秆搭成的草棚子前,这就是兴十四村的起点。那时的兴十四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只有地上插着的一个木头橛子,上面写着“兴十四村”。
垦荒的日子异常艰苦。1958年,北大荒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但在兴十四村,一铁锹下去只有草根子和石头。
付华廷回忆说:“全是荒草,马都拉不动,就一百个人拉一个铧也拉不动。”眼馋隔壁农场的拖拉机,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批件,有钱也买不到。于是,付华廷决定自己装一台。他买拖拉机目录,买零部件,连背带扛,小玩意用自行车驮,大点的扛着回来,再大的用马车拉。一个月买回来一千多个零部件,找了一名老驾驶员,一个多月就装了出来。

新拖拉机轰隆隆开动了,兴十四村人没日没夜地开地。1972年,乡亲们推选付华廷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给父老乡亲发誓:“叫大伙早晨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顿大米饭。”改土、挖渠、修水坝,养羊、养猪、养奶牛……兴十四村人七年苦干,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搞活了畜牧业。
创业之路:从乳品厂到上市公司
20世纪80年代,当联产承包、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中国乡村时,兴十四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发展集体经济、走工业化道路。1983年,付华廷计划为村里建一家乳品厂,背着煎饼、咸菜到上海找设备。找到设备后,又得苦等村里的合同章。那时的合同章,名字长得刻不下,最后只能用一个没有把的橡皮章。盖章时,付华廷只好用力按,使劲砸。
1985年5月,乳品厂投产;1988年,建起甜蜜素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落成……1997年,兴十四村打造多年的“航空母舰”——富华集团正式起锚。2002年,富华集团华冠科技有限公司上市,成了黑龙江省第一家农业板块上市的股票。
共同富裕:从砖瓦房到花园别墅
如今的兴十四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三无村”。1981年,村民全部从茅草土房搬进了砖瓦房,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砖瓦村;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现在,村里已经建起了136栋花园别墅和34栋公寓楼,8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
在兴十四村,村民享受着吃水、管理、合作医疗、上学、体检等十项免费待遇,还有春节分大米、分猪肉、分粉条子、分豆油等16项福利待遇。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宫、幼儿园、医院、五保供养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出村。

三产融合:从农业村到现代化小镇
现在的兴十四村,只有2%的村民在种地,98%的劳动力都成了二、三产业工人。村里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
在培训产业上,兴十四村被中央组织部和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7万多人。在文体产业上,村里建起了文体中心和体育场,承接省市县级比赛200多次,每年接待健身会员5万多人次。在旅游产业上,利用名人名村效应发展旅游产业,开展乡村振兴休闲游和农事体验采摘游,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精神传承:从一个人到一代人
付华廷常说:“只要我干一天,就要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他的言行也感染着新一代。付华廷的大外孙女在清华写入党申请书时写道:“我姥爷说,只要他干一天,就要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我要入党。”

吉林农安县顺山村的大学生村官梁然,从兴十四村培训归来后,在日记中写道:“兴十四的人,散发着一种对泥泞的热爱,在荆棘和贫穷中开辟出了新天地。”
如今,70多岁的付华廷虽然一身疾病,但仍然无法放下当了近半个世纪的村党委书记的担子,天天跑工地。他说:“兴十四村现在正在腾飞发展,这是大好的机遇。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么好,中央对三农工作这么重视,就得多干活,多抓事儿,干实事儿。”
从草棚子到花园别墅,从“三无村”到“龙江第一村”,兴十四村的逆袭之路,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执着信念,看到了农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