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生产中的“氢能源”遇上田间地头的农作物,传统农业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聊城高新区主动探索,以“碳氢农业”为突破口,将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需求深度融合,让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种植业勾勒出绿色、高端、智慧的新图景。
在鲁西集团的现代化实验室里,10名青年技术骨干正围着一台甲酸制氢设备仔细调试参数。这支被称为“碳氢农业青年突击队”的队伍,自成立以来就带着“用化工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的使命,一头扎进技术研发的“深水区”。团队负责人刘忠凯指着设备上跳动的数据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在跟分子结构、反应条件较劲,就是想让‘氢’这种清洁能源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助推器’。”凭借着这股韧劲,团队不仅拿下了“富氢水灌溉装置”的发明专利,还在不久前的“全省青年突击队骨干培训班暨建功竞赛”中,从6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二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科研人员对农业绿色转型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工业技术跨界赋能农业的积极探索。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技术落地的起点。”刘忠凯的话道出了科研与生产的连接点。为了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团队马不停蹄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将“富氢水灌溉技术”从图纸变成现实。短短5个月时间,从设备选型、参数优化到规模化试验,一套完整的技术链条就在许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完成。在园区的彩椒大棚里,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沈文飚正带着学生观察作物长势。记者看到,经富氢纳米气泡水灌溉的彩椒,根系比传统种植的更粗壮,叶片泛着健康的光泽,挂果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我们做过多次实验,菠菜、上海青等叶菜类作物通过富氢水灌溉,产量提升能达到30%,而且口感更脆嫩,货架期也延长了。”沈文飚解释,氢水灌溉的核心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让土地“更有肥力”;二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光合作用,让植株“更健壮”,最终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向提升。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产业的升级离不开协同。聊城高新区深谙这个道理,多年来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手拉手”搞研发。在鲁西集团的牵线下,高新区引入国内首台甲酸制氢设备,打造了山东省首个“碳氢农业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天兵翻开一本厚厚的试验记录,里面详细记录着不同作物在氢水灌溉下的生长数据:“西瓜单瓜重增加了15%,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20%;韭菜收割周期延长了10天,农残检测完全符合标准。这些变化,都是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基地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富氢水灌溉技术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土壤板结等问题,还让每亩地的种植成本降低了近20%。

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再到广阔的田野,碳氢农业的探索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许营镇,不少农户已经开始尝试用富氢水灌溉自家的菜地。菜农李大姐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种菠菜,每亩地要施300多斤化肥,现在用富氢水浇,化肥量减了一半,产量却多了不少,卖价也比普通菠菜高。”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找上门来学习技术。高新区计划在年内将富氢水灌溉技术推广至500亩核心种植区,并逐步拓展到黄瓜、西红柿等20多种果蔬作物。随着技术的普及,不仅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更能为聊城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绿色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替换,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聊城高新区的实践表明,当工业技术与农业需求精准对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富氢水灌溉技术的成功落地,不仅让“黑科技”服务田间,更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升级。随着“碳氢农业”模式的持续探索,未来或许能看到更多工业资源跨界赋能农业的案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而对于广大农户来说,最朴素的期盼就是:种出的农产品更优质,钱包里的票子更厚实,这背后,正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们默默耕耘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