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的稻田已泛起粼粼波光。植保无人机贴着稻穗低空掠过,细密的药雾如轻纱般笼罩禾苗,操作员刘文龙紧盯着手中的操控屏,指尖在屏幕上轻点,无人机便精准避开田埂,飞向新一片待防治区域。“以前人工打药一天最多管5亩,现在无人机一上午就能飞完50亩,农药还能省两成。”他指着田埂边矗立的银色设备说,那是“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物联网”系统,温湿度、病虫害数据正实时往后台传输,像个不知疲倦的哨兵。高级农艺师王培官蹲在田埂上查看稻叶,手机上刚弹出一条预警信息:“稻飞虱风险等级升至3级,建议24小时内防治”。“今年已经发了4次预警,每次都能帮村民把病虫苗头掐灭在摇篮里。”他笑着说,示范田的病虫损失率压到了5%以下,亩产突破600公斤的目标稳了。这一幕,只是贵阳贵安“大数据+农业”变革的一个缩影。从智能种苗繁育到智慧牧场管理,从自动化分拣线到农村电商直播,数字技术正像一把钥匙,打开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都市高效农业转型的大门。如今,这里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庄稼、果树,还“长”出了数据流、物联网和智能终端,让每一寸耕地都焕发新活力。
走进开阳县楠木渡镇蔬菜种苗繁育中心,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科技工厂。育苗大棚里,一排排育苗盘整齐排列,菜苗青翠欲滴,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工人李娟正沿着大棚过道巡检,她的任务不是浇水施肥,而是通过平板电脑调整每个区域的温湿度参数。“一键启动,所有设备自动运转,温度波动不会超过±0.5℃,比人工调控精准多了。”她指着头顶的传感器说,从播种到催芽,从灌溉到嫁接,每个环节都由电脑控制,出苗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0%,嫁接成活率更是突破了95%。作为全省设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种苗基地,这里有4个现代化育苗场,7万平方米的大棚里,自动化流水线一年能培育出1亿株优质种苗,不仅供应当地,还远销云南、广西等地。在高标准农田里,另一番景象同样令人惊叹:一架白色的无人机悬停在稻田上空,下方的投药装置正均匀喷洒着钾肥,30厘米的低空飞行高度,确保雾化肥料精准附着稻叶,不浪费也不伤苗。“以前10个劳动力干半天的活,现在无人机2小时就搞定,还能根据土壤肥力数据调整施肥量。”操作员指着后台数据说,卫星定位让航线规划精准到厘米,半天能完成50多亩的喷施,效率提升了25倍。

清镇市站街镇莲花村的村集体鸡舍里,数万只小鸡正围着自动喂食器啄食,技术员王邦高在手机上划了一下屏幕,鸡舍顶部的散热器便送出阵阵凉风。“夏天温度超过28℃就自动启动,冬天低于16℃加热,比照顾孩子还细心。”他指着屋顶密密麻麻的传感器说,任何一个指标波动超过0.5℃,系统就会立刻报警,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鸡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6000平方米的鸡舍里,看不到人工喂料的痕迹,一辆饲料罐车通过管道将科学配比的饲料直接输送到鸡舍顶部的投食网,全程不沾人手。“以前每天要喂3次料,现在系统自动定时定量,节省了一半人工,成活率还提高了5%。”村支书介绍,全村305个这样的智慧鸡舍,一年能带动7.7万人次临时用工,户均增收近万元。息烽县西山镇小堡村的贵州水之源养殖基地里,技术员正盯着物联大屏,上面跳动着溶氧量、pH值、水温等数据,一条鲈鱼从屏幕上的300克长到500克,各项指标都清晰可见。“去年夏天持续高温,系统自动启动循环水降温模式,溶氧量一直稳定在7mg/L以上,避免了传统鱼塘‘泛塘’的风险。”基地负责人翟兵说,“数字鱼仓”投用后,鲈鱼养殖周期缩短了40天,产量提升25%,客商直接在线看鱼,订单比以前翻了一倍。如今,智慧养殖的效益已实实在在写进了村民的账本:设施渔业养殖密度是传统鱼塘的10倍,极端天气、缺氧、疫病风险大幅降低,亩均产值从4.5万元跃升到50万元,效益提升近10倍。
在花溪区久安乡,贵茶集团新建的碾茶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却不见多少工人。鲜叶从传送带上流过,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最终变成墨绿色的碾茶。“以前手工揉捻一天最多加工800公斤,现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处理1万公斤,效率提升了12倍。”车间负责人景建康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通过工艺优化和智能监控,碾茶品质达标率突破98%,达到欧盟标准,直供抹茶精加工车间,填补了原料缺口。修文县贵州圣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猕猴桃厂房里,自动分选机正高速运转,果实按大小、糖度精准分级,工人只需将分好级的果实装箱。“以前5个人一天能分1000箱,现在分选线一天能处理75吨,相当于150个人的工作量,还能精准到每一颗果子的糖度。”公司负责人说,引入空间电场、冷链及即食加工技术后,1500吨气调库让猕猴桃销售周期延长到6个月,从枝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贵安精制茶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超4万吨,“修文猕猴桃”智能分选线带动果农每斤增收1.2元,黔康肉制品加工项目机器人上岗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今年上半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373.6亿元,数字技术让“黔货”的附加值节节攀升。

息烽县小寨坝镇田兴村的党员活动室里,气氛格外热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主播小林正对着手机镜头介绍绿壳鸡蛋:“我们的鸡蛋都是散养土鸡下的,营养丰富,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发。”运营人员小张在后台紧盯数据,点赞数、观看人数不断跳动,90分钟的直播结束,销售额定格在1639元。“这不算多,但比起以前村民自己摆摊,已经好太多了。”村支书说,村里现在有12个直播团队,平均每个月能帮村民卖2万多元的农特产。在修文县扎佐街道的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每天有3000万元的交易额,智慧农批云平台上,1600种农产品的价格动态实时更新,车辆进出、供应商数据、货物净重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平台,我们能提前预判价格波动,及时调整进货量,减少损耗。”园区负责人说,平台还提供食品检测、冷链仓储等一站式服务,惠及2万多户经营主体。清镇市的种子质量检测鉴定中心里,每批种子都有专属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产地、检测结果、种植建议,从源头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如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让黔货通过直播飞向全国,智慧农批让流通效率提升50%,一条由信息流、物流、商流融合的“数字高速路”,正让好东西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夜晚格外热闹,身着布依族盛装的村民跳起竹竿舞,篝火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游客王先生跟着节奏跳跃:“在‘爽贵阳’APP订了‘趣村游’套餐,不仅能体验竹竿舞,还能参观博物馆,比自己瞎逛有意思多了。”这个由智慧民生平台打造的板块,已经开发出33条特色线路,吸引近5000人次游客,12家农特产品商家入驻。在观山湖区,闲置农房盘活平台“村村旅居”上,6675条闲置房屋信息被标红,100多栋农房被改造为民宿,带动农户增收250万元。市民能在线选房入股改造,游客能预订特色民宿,农户能发布房源管收益,数字技术让“乡愁”有了新载体。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里,数字视听、文化创意企业扎堆入驻,老房子变成了直播间,传统技艺通过VR技术走向全国。当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人才成了新农人,这片土地正挣脱旧束缚,在现代山地农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大数据漫过田垄,数据流滋养希望,贵阳贵安用数字画笔,正在黔中大地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