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永兴县,金泉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的大门缓缓打开。12辆印着“永兴生鲜”字样的冷链车整齐列队,驾驶员老张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温度数字——这是他今天要发往广州的第3趟车。车厢里,刚从冷库拖出的青椒还带着水珠,茄子紫得发亮,这些24小时前还挂在太和镇菜地里的“鲜货”,再过8小时就能摆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连锁超市。在永兴县,这样的场景每个清晨都在发生。全县84座产地冷藏设施正同步运转,像一张无形的网,把90%以上重点产区的蔬菜“抓”进冷库存放,再通过这条“冷链高速”直送市场。数据说话最有力,过去蔬菜运到广东损耗率能达25%,现在这个数字被死死压在10%,每年算下来,就为农民多赚回2000多万。

在油麻镇的康大生态养殖场,另一番景象正在上演。牛棚里,上百头夏洛莱肉牛低头啃着青贮饲料,反刍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远处的粪污处理车间,管道里流淌的粪水正被送进发酵罐,几天之后,这些废弃物会变成有机肥,顺着喷淋系统流回隔壁的2000亩脐橙园。“种养循环,资源不浪费。”养殖场负责人王康指着墙上的流程图告诉记者,一头牛每天产的粪能养100棵果树,既省了化肥钱,又让水果品质提升了一大截。这只是永兴县农业全链升级的一个缩影,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效益高”,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升级路正在铺展开。
在高亭司镇的冰糖橙基地,12.5万亩果树沿着丘陵连绵起伏。与传统果园不同,技术员小林的手机上正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和风速数据。“以前靠经验浇水施肥,现在看屏幕就知道哪里需要补水,哪里该疏花疏果。”他滑动着屏幕,调出上个月的生长报告,“这套数字农业系统是省农科院专家帮我们建的,挂果率提高了8%,果子甜度也从13度涨到15度。”今年,“永兴冰糖橙”品牌价值评估突破30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品牌强农的背后,是县里4家链主企业主导制定的12项省级标准,从种植到加工,标准化率达85%。2025年上半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冲到115.75亿元,同比增长7.95%,产业链的“筋骨”越来越强健。

湖南唯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鸽舍里,自动喂食机正规律地投放饲料,监控屏上实时显示着每只肉鸽的生长数据。“我们搞‘订单种植+技术扶持+就业带动’,周边343户农户跟着我们养鸽,每只鸽子能多赚5块钱。”公司负责人李娟带着记者参观孵化车间,一排排笼具整齐排列,“去年产肉鸽10万羽,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50多万。”在永兴,这样的龙头企业有53家,佳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更是成了“国字号”示范场,它的标准化养殖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龙头企业就像火车头,拉着小农户一起跑出了产业加速度。
乡村的活力,不止在田埂上。走进沃原生态庄园,劳动实践区里,城市来的研学学生正跟着农民学种菜;前进农庄的培训教室里,20多位农民围着老师学习电商直播;东头野渡的徐霞客古道上,游客们沿着石板路探寻古村落的故事。今年前7个月,全县15家星级农庄共接待游客18.76万人次,创收0.47亿元,乡村旅游成了新的“钱袋子”。在电商孵化基地,马田米粉的主播小唐对着镜头演示着冲泡流程:“我们这个米粉用的是当地晚籼米,Q弹爽滑,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发……”手机屏幕上,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全县1242家合作社像毛细血管,把2.1万农户嵌入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家家户户都能分享到发展红利。

“要让农业有奔头,得有好人才。”在县农业农村局的会议室,人才办主任正给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品牌建设。永兴县实施的“农业人才蓄水池”工程,每年都要组织20多场这样的培训。更让人期待的是与湖南农大共建的“科技小院”,大学生们在这里搞实验、带农户,今年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从引才到育才再到用才,形成了良性循环。当冷链车满载着永兴的新鲜蔬菜驶向大湾区,当直播间飞出松茸、米粉的订单,当标准化的果园结出金黄的橙子,这个农业县正在用实干书写着答案:产业兴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每一粒种子、每一滴汗水里生长出来的希望。而永兴的故事,或许正在给更多农业县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