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黑山羊的”科学密码”:一群养殖户和专家的田坎课堂

以前养羊,全凭一双眼、两只手,羊瘦了就喂把草,病了就找土郎中。会东县铁柳镇大柳树村的王建军蹲在自家羊圈边,手里扒拉着刚割的草料,跟我唠嗑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这两年村里养羊的人常说一句话:"养羊,得靠科学。"这话听着新鲜,可你要是去村里转一圈,就会发现,现在的羊圈里,真的藏着不少"新玩意儿"。

事情要从8月30日那天说起。那天早上刚过九点,村委会门口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几张木桌子拼在一起,桌角摆着笔记本和笔,几个穿白大褂的人站在那儿——是县农业农村局来的专家。养殖户们陆陆续续赶到,有的骑着电动车,车筐里还放着刚摘的玉米叶;有的牵着自家的羊,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

会东黑山羊养殖培训现场

"品种、饲料配不对路,防疫不跟上,养十只羊也是白忙活。"说话的是畜牧站的严显明站长,他手里捏着一把青贮饲料,对着大家笑:"我给你们支几招,但都得结合咱村的情况来。"

就拿品种来说吧。大柳树村的黑山羊是老招牌,抗寒耐粗,可就是长得慢。严站长蹲在地上,用手指戳了戳一只小羊羔的背:"你看这羊,骨架是不错,就是长得像慢牛。咱可以试试杂交改良,保留本土羊的'皮实劲儿',再让它长得快些,这就好比给老手艺配个新零件。"

饲料的事儿更有意思。"喂羊不是随便给草就行,不同阶段的羊,爱吃的、需要的都不一样。"专家小李拿出个本子,上面画着饲料配比表:"比如怀孕母羊,得加豆粕和玉米;羔羊要喂点精料,就像咱们小时候长身体得喝奶粉。"他还现场演示了青贮饲料怎么做——把玉米秸秆铡碎,装到地窖里压实,"这样能存大半年,冬天就不用愁没草吃了。"

人群里有人举手,是老君峰村的彭德江,他养羊快八年了,晒得黝黑的脸上满是认真:"专家,我家羊最近总拉稀,是咋回事啊?"小李赶紧过去看,掀开羊圈的垫草,又问了几句吃食,说:"可能是圈里太潮了,你把窗户开大点,垫草勤换,再喂点益生菌试试。"彭德江一边点头一边记,本子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行。

专家指导养殖户

那天上午,培训从九点讲到十二点,没人中途走。有人用手机拍课件,有人追着专家问问题,连村里的"老把式"张大爷都凑过来:"我养了二十多年羊,今天才知道羊吃料还得按'配方',以前真是瞎喂了!"

下午的时候,彭德江拉着我去看他的新青贮窖。"你看这底下铺的塑料布,把秸秆塞进去,再踩实了,上面盖厚土。"他扒开土,露出窖里黄澄澄的草料,"专家说这能存到明年开春,这下冬天就不用买高价饲料了。"阳光照在他脸上,那股子兴奋劲儿,就像自己家添了个宝贝。

其实啊,这"科学养羊"不是一下子就会的。会东县农业农村局的人说,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会组织专家常来村里,教大家建标准化羊圈,怎么给羊打疫苗,甚至怎么把羊卖个好价钱。"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大家一下子都变成'专家',而是让每个人都知道'科学'是啥意思——就是遇到问题不瞎琢磨,找对方法,让羊长得好,钱袋子鼓起来。"严显明站长蹲在羊圈边,看着小羊羔啃着青贮草,眼里的光和羊圈里的阳光一样亮。

现在大柳树村的羊圈,确实不一样了。有了新的饲料配方,羊圈也更干净了,连兽医来打针,养殖户们都能说出"这是第二次驱虫"。王建军摸着自家羊的脑袋,笑着说:"以前养羊是'看天吃饭',现在啊,有专家给咱当后盾,这羊,养得心里踏实。"

或许再过两年,会东的黑山羊会更出名,会有更多人来村里学养羊技术。但对现在的养殖户来说,他们最想的,可能就是让自己的羊圈里,永远有青草的香气,和科学带来的实在好处。毕竟,养羊这事儿,从来都不是凭经验就行的——得靠心,也得靠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