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湖北罗田县河铺镇的千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轻摆,一片丰收景象。这里种植的不是普通水稻,而是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团队选育的“珞红优1564”杂交水稻新品种。眼下,这片基地正迎来测产验收的关键时刻。
罗田地处大别山南麓,山清水秀、气候温润,非常适合杂交水稻制种。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成超过1.5万亩制种基地,年产出优质稻种500万斤,不仅畅销国内多个稻区,还远销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年产值接近一亿元。

“红莲型”杂交水稻,源自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带领的科研团队。他们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选育出这一优良类型,成为湖北本土育种的重要成果。朱仁山教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自1985年起就投身这项研究。2021年,他响应罗田“教授回乡”计划,回到家乡推动种业发展。
“珞红优1564”正是“红莲型”的代表品种之一,不仅米质优、口感好,还具备耐盐、抗病等特性,被认定为湖北省主导品种,预计明年将通过超级稻验收。测产结果显示,今年该品种在河铺制种田理论亩产达到311公斤。朱教授表示:“山区小气候特别适合杂交水稻传粉授粉,种子质量非常理想。”

除了“珞红优1564”,基地还培育了30多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由朱教授创立的衍升种业公司,近年来陆续推出多个具有抗病虫、耐高温、镉低吸收等优点的突破性品种。其中,“易两优311”是国内首个抗褐飞虱杂交水稻,可减少农药使用;而“珞红3A”则是可直接应用的天然低镉稻种,为粮食安全提供新技术支撑。
制种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实实在在带动了农民增收。河铺镇党委书记卢志雄算了一笔账:“一对夫妻精心管理,每亩制种纯收入约1500元,是普通水稻的五倍。”目前全县已有18家合作社和50多个种植大户加入制种行业,形成了统一技术、标准管理的产业化模式。

罗田的种子不仅走向全国,也在海外生根发芽。截至目前,“红莲型”系列品种在海外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4.5亿亩。2023年,衍升公司首次向巴基斯坦出口种子300多吨,创汇超百万美元。
今年8月,总投资规模30亩的“罗田现代水稻种业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包含加工车间、质检中心和物流区,未来还将建设常温与低温仓库。该园区将为制种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打造从生产到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罗田县县长周黎表示,未来三年将继续扩大制种规模至2万亩,努力建成国家级制种大县和种业强县,让更多“罗田种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