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特色做成王牌,把品质变成信誉——这是我国农业外贸的新命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地不再满足于“卖原料”,而是以“特”字破题,以“链”字延伸,以“标”字提质,以“通”字提速,把一粒玉米、一颗坚果、一杯咖啡,打造成漂洋过海的“金色名片”。如今,延长产业链、对接高标准、畅通供应链、做强品牌链,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共同路径。
一、在“特”字上深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经纬跨度大,地形、气候、土壤千差万别,孕育出无数“独一份”“特别特”的农产品。各地不再盲目跟风,而是以资源禀赋为坐标,以市场需求为靶心,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做文章。
——吉林公主岭被称为“中国玉米之乡”,黑土层厚达1米,昼夜温差大,玉米可溶性糖含量高。当地鲜食玉米企业引进真空锁鲜、高阻隔包装、121℃瞬时灭菌等工艺,糖度保持在14°以上,货架期延长到12个月,已拿到美国FDA、俄罗斯EAC等认证,热销24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54亿元。

——云南北回归线横贯,海拔高、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可达15℃,与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产区同纬度同气候。依托这一优势,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8%,精品率达32%,精品豆出口价较普通豆高40%以上。今年上半年,云南咖啡及其制品出口6.5亿元,同比增长8.4%,最大买家是德国、荷兰、越南等34国。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孕育出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等“甘味”矩阵。2024年,“甘味”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7.8%,其中定西马铃薯全粉首次打入欧盟,单品出口均价提高31%。
二、在“链”字上延伸:让农产品“接二连三”增值
延长产业链,是提升附加值的核心一招。各地通过前端良种、中端加工、后端渠道的全链升级,把“卖稻谷”变成“卖米粉+蛋白肽+米糠油”,把“卖苹果”变成“卖NFC果汁+果胶+面膜”。
——在云南,普洱市建成全国最大咖啡生豆集散中心,配套烘焙、研磨、冷萃、冻干等深加工生产线,衍生出冻干咖啡、挂耳咖啡、咖啡浓缩液等120多个SKU,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由2019年的12%提升到2024年的41%,平均溢价65%。

——在甘肃陇南,兆丰农业把一颗大豆做成响铃卷、腐竹、素牛排三大系列20余种产品,通过ISO22000、BRC、清真HALAL多重认证。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智能化生产车间,实现从泡豆、磨浆、点卤到烘干全程自动化,年出口额突破1500万美元,产品远销南美、中东、东南亚。
——在吉林,人参产业从单一的“卖原料”转变为“卖健康”。集安市吉聚参业开发出人参口服液、人参酵素、红参蜜片、人参牙膏等50余款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单价由2019年的每吨3.8万美元提升到2024年的每吨6.4万美元,畅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三、在“标”字上提升:以国际规则倒逼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标准是“生死线”。各地把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TBT)视为“升级指南”,用“最严标准”倒逼“最佳实践”,推动产业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
——兰州海关建立“准入标准库”,对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残、重金属、微生物限量进行动态跟踪,并译成中文指南,免费发放给企业。天水海关为兆丰农业量身绘制“通关路线图”,指导企业建立从土壤检测到出厂检验的197项数据台账,出口通关时间由7天压缩到2天。

——吉林省农嫂公司建立“区块链+物联网”追溯系统,从种植、施肥、施药到加工、运输全程上链,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玉米种植基地的经纬度、土壤检测报告、农残检测结果。该系统通过美国SQF认证,成为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指定供应商。
——云南建立“云咖标准”,制定《精品咖啡生豆分级标准》《咖啡杯测操作规程》等23项地方标准,并联合国际咖啡组织(ICO)开展杯测师培训,累计培训国际认证杯测师286名,推动云南咖啡精品率从2019年的22%提升至2024年的32%。
四、在“通”字上提速:构建“线上+线下”出海通道
物流效率决定出口竞争力。各地打通“陆、空、铁、网”四条通道,让农产品“早上在田间,晚上在舌尖”。
——陆路方面,云南依托中老铁路开通“陆良蔬菜号”“云品出滇号”冷链班列,从陆良到万象全程48小时,比公路缩短60小时,每吨运费降低400元。截至2024年7月,中老铁路累计运输云南果蔬突破18万吨,货值超13亿元。
——空运方面,甘肃开通兰州—迪拜、兰州—曼谷等8条国际货运航线,高原夏菜、兰州百合实现“朝发夕至”。2024年上半年,甘肃鲜菜空运出口2.1万吨,同比增长62%,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

——铁路方面,吉林开通“长珲欧”班列,长春—满洲里—莫斯科全程12天,比海运缩短20天,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6。2024年,吉林鲜食玉米通过“长珲欧”班列出口俄罗斯1800吨,货值突破600万美元。
——线上方面,跨境电商成为新引擎。吉林省2024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总额达52亿元,是2020年的5.4倍。甘肃上线“甘味出海”跨境电商平台,入驻企业超1200家,SKU超8000个,2024年上半年实现出口额3.8亿元,同比增长74%。
五、在“策”字上加力:用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出海
特色农产品出海,离不开政策护航。各地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在退税、信贷、保险、通关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吉林省税务部门建立“涉农出口退税服务专班”,对人参、玉米、杂粮等重点行业实行“随报随批、随批随退”。2024年上半年,全省涉农企业累计享受出口退税7.8亿元,同比增长21.3%。

——云南设立2000万元农产品出口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30%保费补贴。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覆盖率由2023年的38%提升到67%,有效对冲了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订单风险。
——甘肃实施“甘味出海”行动,建立商务、农业、海关、税务、金融五部门联席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6.2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高原夏菜、马铃薯全粉、苹果浓缩汁三大单品出口增速均超过30%。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从“卖原料”到“卖标准”,从“卖大路货”到“卖高端品”,我国农产品出口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革命。下一步,随着RCEP、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以及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加速布局,中国农产品的“朋友圈”将越来越大,价值链将越来越长,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更强劲的外贸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