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鱼鳞坑”锁住水土,油茶林增产三成的秘密藏在这里

金秋十月,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淮土镇磜下村的千亩油茶林里,饱满的茶果压弯了枝头。村民廖永和带着大伙儿穿梭林间,赶着晴好天气抢收茶籽,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雨水虽然多,可咱们的油茶产量不降反升!”廖永和指着山坡上错落有致的“鱼鳞坑”说道,“这多亏了这些‘月亮窝窝’,就算遇上暴雨,山上的泥土也‘留得住’了,茶果产量比往年提高了三成多!”

他口中的“月亮窝窝”,正是宁化县林业部门与种植户共同探索出的“鱼鳞坑+山边沟”水土保持种植技术。

“鱼鳞坑”巧解水土流失难题

过去,传统油茶种植多采用顺坡垦复,如同在山上开了多条“滑梯”,每逢大雨,山洪裹挟着肥沃表土倾泻而下,不仅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导致油茶林肥力衰退、产量低下。

如今,宁化油茶山上遍布着一个个呈半月形、外高里低的“鱼鳞坑”。它们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如同鱼鳞般镶嵌在坡面上。每个坑内栽种一株油茶苗,既能有效拦截雨水,又能聚集落叶和养分,成为油茶树的“营养小灶”。

而沿山体等高线开挖的“山边沟”,则像一条条“生态纽带”,将散布的“鱼鳞坑”串联成网,形成一套高效的水土保持系统,让雨水“流得慢、蓄得住、渗得下”。

生态种植带来三重效益

作为当地油茶产业带头人,廖永和在基地推行“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他们将林下杂草、落叶收集堆沤成天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农药,既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茶油品质。

“生态账”很快转化为了“经济账”。廖永和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今年基地200亩盛产期油茶林,加上1300多亩初产期林地,预计总产量达15万-16.5万公斤茶果,可榨出约1万公斤茶油。按照当前每公斤200元的市场价,仅茶油一项产值就将突破200万元。

小茶果成就富民大产业

宁化县已将油茶产业列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通过培育示范林、改造低产林、扶持加工企业升级“三驾马车”,推动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目前,全县累计培育优质丰产油茶示范林3.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8.5万亩,扶持12家油茶加工企业完成技改升级,建成从茶果采摘到茶油精炼、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宁化县油茶林面积已达20.45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年产茶油2650吨,年产值约4亿元。其中,“淮土茶油”凭借独特品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山茶油”成功入选“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一片小小的油茶叶,一颗饱满的油茶果,正成为宁化乡村振兴路上沉甸甸的“绿色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