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是我国大部分牧场面临饲草短缺、动物应激与疾病高发的"高风险窗口期"。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因冬季饲草储备不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过18亿元【1】。如何在降温前完成牧场"体检"、如何精准测算草料缺口、如何降低20%以上的饲养成本,已成为决定牧场能否安全越冬、实现翌年春季高产的核心变量。本文结合岗位科学家最新试验数据、部颁技术规程与3家国家级示范牧场的一线案例,给出一份可快速落地的"秋冬季牧场管理路线图"。

一、为什么秋冬季管理决定牧场全年盈利
秋冬季的管理目标绝非"不死畜"这么简单。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2023年对47家规模化牧场的跟踪研究显示,冬季日增重每提高100 g,翌年单产可提升0.38 kg/日,泌乳持续力延长12 d,直接增加经济收益约420元/头。换言之,冬季是"低成本高回报"的黄金调整期:动物处于维持需要阶段,投入1元营养调理费用,春季可获得3元以上产出。忽视这一阶段,春季常见"产后瘫、酮病、乏情"三大症候群,其根源70%可追溯到冬季能量负平衡与微量元素缺乏【2】。
二、入场第一步:牧场"体检"与风险分级
10月中旬前,建议按照《NY/T 3467-2019 牧场生产管理规范》完成"5+X"项体检清单:圈舍结构、饮水系统、饲草库存、兽医室物资、粪污处理设施,以及当地气候特殊变量(X)。体检后采用"红黄绿"三级风险标识:红色项必须10 d内整改,黄色项30 d内完成,绿色项保持即可。示范场经验表明,完成分级管理后,冬季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可由11.7%降至4.2%。
三、饲草缺口精准测算:三步公式法
传统"估堆"方式误差高达±25%,极易出现"草到用时方恨少"。推荐采用"三步公式法":
- 核定饲养量:按实际存栏×越冬天数×1.05(5%保险系数)。
- 确定日粮结构:奶牛粗饲料占比≥55%,肉牛≥70%,羊≥75%;按此比例反推粗饲料需求量。
- 折干换算:青贮含水率按65%折算,干草按12%折算,块根按80%折算,统一换算为干物质(DM)后求和。
以100头600 kg奶牛为例,越冬180 d,粗饲料干物质需求≈100×180×12 kg×0.55=118.8 t DM。若库存缺口>15%,应立即启动外部采购或饲草互换联盟【3】。
四、优质饲草储备的四大技术关键点
1. 青贮制作:把握"335"黄金窗口
即干物质30%左右、籽实乳线3/5、切割长度5 cm。此时玉米青贮淀粉含量可达30%以上,乳酸发酵效率最佳。河北某示范场按此窗口制作,开窖后pH 3.8,氨态氮/总氮<7%,达到国际一级标准。
2. 干草打捆:水分≤18%再入库
高于此值易霉变产热,低于15%则叶片脱落严重。使用便携式水分仪每10 t抽检一次,记录追溯码,实现"一捆一证"。
3. 添加剂使用: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
可提升乳酸产量8%、降低干物质损失1.6个百分点。每吨青贮添加成本约6元,可换回干物质损失折合24元,投入产出比1:4【4】。
4. 储草设施:优先"棚+垫+通风"
地面垫高30 cm,棚顶坡度≥15°,每100 m³草垛留通风口0.8 m²,可将霉变率控制在1%以内,较露天堆放降低8个百分点。

五、饲养管理:把"冷应激"变成"冷适应"
动物在0℃以下每降低1℃,维持能量需要增加1.3%。通过"三管"齐下,可实现冷适应:
- 管温度:犊牛舍保持5℃以上,成母牛-5℃以上;使用卷帘+地热双控,氨浓度<20 ppm。
- 管湿度: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可减少支原体肺炎46%。
- 管光照:泌乳牛每日16 h光照、8 h黑暗,可提高催乳素水平,单产增加0.9 kg/日【5】。
此外,建议在冬至前后15 d内,把日粮能量浓度提高5%,脂肪粉添加量由2%提升至3%,可显著降低体况分下降幅度(<0.25分),保证春季发情率≥90%。
六、疫病防控:构建"生物安全双闭环"
冬季口蹄疫、病毒性腹泻与传染性胸膜肺炎进入高发期。示范场采用"外闭环+内闭环"策略:
- 外闭环:饲料车、运输车、员工生活车三流分离,进场两次消毒,轮胎消毒池长度≥轮胎周长1.5倍。
- 内闭环:每月一次固定采样日,对犊牛鼻腔、直肠及环境拭子进行PCR病原谱筛查,发现阳性个体立即"场内部封控",禁止跨群移动。连续两年的运行结果显示,该策略使冬季成活率提升至98.4%,药费下降32%。
七、成本优化:从"增量思维"到"存量思维"
在原料价格高位运行的新常态下,单纯追求高产已遭遇边际收益递减。建议牧场采用"存量优化"三步法:
- 精准分群:按泌乳天数、体况分3~4群,避免"一刀切"配方,可节约精料6%~8%。
- 替代原料:用本地食品副产品(苹果渣、甜菜粕)替代部分玉米,保持能氮平衡,每吨TMR成本可降80~120元。
- 粪污循环:采用"固液分离+沼气+有机肥"模式,每头牛年均增加燃气收益210元,有机肥可反哺饲草基地,实现氮磷就地平衡,减少化肥支出15%【6】。
八、案例复盘:年存5000 t草、省200万的"三三制"方案
宁夏贺兰山某6000头牧场,2022年起实行"三三制":
- 30%面积种粮饲兼用玉米,保障青贮自给;
- 30%面积种高产苜蓿,解决蛋白缺口;
- 30%面积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燕麦+秸秆回收"协议,解决粗饲料多元化。
剩余10%面积为缓冲带,用于粪污消纳与牧草轮作。该方案实施后,牧场粗饲料自给率由64%提升至92%,外购干草量下降58%,全年节约采购与运输费用约218万元,并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牧场认证。

九、常见误区与纠正
- 误区:青贮封窖后"万事大吉"。
纠正:封窖后前30 d为发酵活跃期,需每7 d测一次温度,若局部>40℃,立即开孔排气并覆盖密封。
- 误区:只要加脂肪就能抗寒。
纠正:脂肪添加超过6%会抑制瘤胃纤维分解菌,导致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建议总量控制在3.5%以内。
- 误区:冬季少喂水可防腹泻。
纠正:限水会提高尿液渗透压,引发尿结石,尤其公羊易发。应保证水温5~15℃,每日3次供水。
秋冬季管理不是简单的"粮草先行",而是一场覆盖营养、环境、疫病、成本等多维度的系统战役。只有将部颁标准、科研成果与牧场实际深度耦合,才能把"冷季"变成"赢季"。希望本文提供的路线图与工具包,能帮助更多牧场在下一个春天迎来更高产、更盈利、更可持续的新起点。
数据来源与参考资料
【1】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2023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报告》
【2】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能量负平衡防控指南》2022
【3】宁夏畜牧工作站《粗饲料供需平衡测算模型应用》2021
【4】山东农科院《青贮添加剂综合效益评估》2023
【5】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光照制度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2021
【6】中国沼气学会《粪污能源化与肥料化协同利用案例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