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回老家种地”这句自嘲,在2025年秋天被钟敏和缪睫写成了真事。川东大巴山深处,海拔900米的余家坪,两间夯土房、一口柴火灶、十亩脐橙园,成了他们“卷”进农业赛道的起点。六年过去,他们把别人眼里的退路跑成了进路——去年橙子酱线上销售额132万元,带动周边27户果农增收,订单排到2026年春节。
从“嘴炮”到动手:辞职那天到底想了什么
缪睫把辞职信拍在人力总监桌上那天,北京正下暴雨。她手机里存着一条钟敏凌晨发来的消息:“再不回来,橙子就全烂地里了。”
两人都是90后,一个原在字节跳动做运营,一个在普华永道做审计。2019年,钟敏父亲突发脑溢血,家里十亩脐橙没人管。他回家试卖了一季,发现地头价1.2元/斤,电商能卖到4.5元/斤,差价让他动了留下来的念头。
真正让缪睫下决心的是一次视频通话。镜头里,钟敏举着一把裂口脐橙,笑得像个傻子:“你看,这种果超市不收,熬酱却最香。”那一刻,她意识到,所谓退路,其实是别人没看到的赛道。

熬酱的100个坑:从厨房爆炸到真空检测
2020年冬天,第一锅果酱在蜂窝煤炉上开了锅。橙子皮没削干净,苦得发涩,糖放少了,三天就长毛。最惨的一次,玻璃瓶没消毒,整锅酱“砰”一声炸了,天花板黏了半片橙皮。
他们花三个月啃完《食品工艺学》,把厨房改造成简易无菌室:紫外线灯管吊在房梁,蒸锅当杀菌釜,温度计挂在锅沿。橙子皮用盐水搓三遍,去白瓤,切到1毫米细丁,糖渍12小时再下锅。熬酱时,钟敏戴医用口罩,缪睫拿秒表计时,112℃必须维持8分钟,误差不超过2℃。
最难的是真空封装。没有抽真空机,他们学老罐头厂“沸水排气法”:果酱趁热灌瓶,盖子虚掩,连瓶带盖扔进90℃热水浴,气泡咕嘟咕嘟冒出来,再迅速拧紧。倒立24小时,瓶内形成负压,能保12个月不坏。

把橙子卖出咖啡价:定价、包装、故事一个都不能少
2021年春天,第一批500罐果酱贴上“雨后大地”标签,定价39元/罐。缪睫在详情页写了一句话:“每罐用掉8个裂口橙,它们不完美,却甜得认真。”
她把熬酱过程剪成15秒短视频:钟敏用竹片刮锅底,橙皮在糖浆里翻滚,背景音乐是山里的蝉鸣。视频发在小红书,三天点赞破万,评论区全是“想买”。
定价策略更狠:两罐装78元,五罐装185元,十罐装送定制木勺。复购率最高的客户是25 - 35岁女性,买来抹面包、调酸奶,甚至当婚礼伴手礼。去年双11,他们预售了8000罐,提前收回现金32万元。
带动27户果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余家坪的脐橙以前靠贩子收,好果2元/斤,裂口果直接倒掉。钟敏把裂口果统货价提到1.5元/斤,要求只有一个:不打蜡、不催熟。
果农刘大爷第一次送来200斤裂口橙,蹲在灶边不肯走:“你们真收?别是哄我。”三个月后,他拿到300元现金,转头把自家三亩地全改成有机肥种植。现在,余家坪90%的脐橙用生物农药,裂口率从15%降到8%,好果地头价涨到2.8元/斤。

2025年的新战场:直播、研学、预制菜
今年,他们把熬酱房扩建成200平透明工坊,装了三台摄像头,24小时直播熬酱。游客花58元,可以体验从摘橙到装瓶全过程,走的时候人手两罐果酱。
更野的是联名款。成都一家咖啡馆推出“橙香拿铁”,用的就是他们熬的橙皮糖浆;重庆火锅店把果酱调进蘸料,取名“山野酸甜”。连涪陵榨菜都找上门,要合作开发“橙香榨菜丝”。
算账:六年到底挣了多少钱
2024年财务表显示:果酱销售额132万元,成本96万元(含人工、包材、物流),净利润36万元。十亩脐橙鲜果收入45万元,合计81万元。
缪睫算了笔账:如果留在北京,两人年薪合计60万,扣掉房租、通勤、外卖,剩不下30万。“现在挣得差不多,但吃的是自己种的菜,喝的是山泉水,连呼吸都是甜的。”
给想入局的年轻人三句话
第一句:别小看裂口果,那是你差异化竞争的起点。
第二句:农业不是慢,是你没找到快的切入口。
第三句:先活下来,再谈理想。熬酱的第一年,他们靠给民宿代加工辣椒酱撑过淡季。
山里的月亮升起来了,钟敏在灶台前搅着第1276锅果酱,蒸汽糊了眼镜。缪睫把新订单截图发给他:北京客户预定了500罐,备注写着“要2020年那个味儿”。
锅里的糖浆咕嘟咕嘟冒泡,像极了他们当初辞职时的心跳声。只是这一次,不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