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向大家汇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终于被刹住了,长江里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也正在慢慢恢复。
肖放局长提到,中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孕育了超过2万种水生生物。这不仅是自然的宝贵馈赠,也关系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和广大渔民的生计。她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和自然共生共存,不能光索取不回报。所以这些年国家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路,走可持续的渔业之路。
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给鱼儿“放产假”。
国家实施了覆盖所有重点水域的休渔和禁渔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十年禁渔”。在鱼类的繁殖期和洄游季节严格禁止捕捞,让鱼虾贝藻能安心“生娃”、恢复种群。

其次,是给捕捞“立规矩”。
现在海洋捕捞可不是想捕就捕,国家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还在试点“限额捕捞”,从源头防止过度捕捞。对电鱼、毒鱼等严重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更是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而对长江江豚、中华鲟、中华白海豚这些“国宝级”濒危物种,国家也启动了专项拯救计划,通过“中国渔政亮剑”等执法行动,借助执法船、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和保护力度,守护这些珍贵物种的家园。
另外,增殖放流也是恢复资源的重要方式。
光是去年全国就放流了超过300亿尾各类鱼苗,有效补充了自然种群。
这一系列措施逐渐显出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的土著鱼种类达到344种,比禁渔之前增加了36种。经常听到江豚等珍稀动物露面的消息,也让人更加期待长江生态的全面回归。
渔业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唯有保护和利用并举,才能让我们年年有鱼,代代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