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夺粮,力保丰收——黄淮海地区全力打好“三秋”生产攻坚战

9月以来,一场多年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席卷我国黄淮海地区,给正值“三秋”关键期的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部分农田积水、土壤偏湿,收割机械难以下地,秋粮收获与冬小麦播种面临巨大压力。面对天时不利,各地正争分夺秒,多措并举,打响了一场与天争时、雨中夺粮的攻坚战。

抢收减损,多路并进攻坚克难

在泥泞的田间地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上演。针对常规轮式收割机下地困难的问题,各地科学调度,紧急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投入抢收作业。据农业部门介绍,履带式机械接地压力小,能有效应对湿软田地,成为此次抢收的“主力军”。同时,对现有收割机进行适应性改装、换装,也提升了在特殊环境下的作业能力。

在机械难以施展的区域,各地积极组织人工抢收。广大农民和应急服务队冒雨作业,力争将成熟的粮食“抢”回来。收获只是第一步,面对潮湿的谷物,烘干与晾晒成为保住收成的关键一环。各地正全力开动烘干设备,并利用一切可用场地进行摊晾,尽最大努力降低粮食霉变与发芽风险,减轻田间损失。

应收尽收,筑牢农民利益与食品安全双防线

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是秋粮收储工作的底线。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作出明确部署。在加大市场化收购力度的基础上,将有序推进政策性粮食储备轮入,并视情况在符合条件地区及时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为农民售粮提供“托底”保障,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在保障数量的同时,食品安全底线同样不容失守。为防止因持续阴雨可能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正组织开展新收获粮食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权威部门强调,将严格把关,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不误农时,打响小麦晚播“攻坚战”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在全力抢收的同时,生产的重心正逐步转向关系明年夏粮收成的冬小麦播种。农谚说,“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麦苗壮”。然而,今年的持续降雨导致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农田散墒需时,冬小麦适期播种面临空前压力。

面对这场“攻坚战”,农业农村、气象、财政等多部门正加强协作,全链条发力。农业和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天气变化与土壤墒情,精准指导农民抢抓降雨间歇,及时腾茬、散墒、整地。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大批专家和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包联指导,重点推广晚播配套技术,帮助农民选用适宜的晚播品种,并强调通过施足底肥、适当增加播量等措施,以技补晚,力争实现“晚中求早、晚中求好”。

中央财政的相关补助资金正加快落实,以支持秋冬种顺利开展。同时,各地全力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确保满足生产需求。

立足长远,夯实农业防灾减灾根基

此次连阴雨天气也再次警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各地在应对当前困难的同时,已着手谋划长远之策。据悉,秋冬季正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各地将重点加强平原涝区的沟渠疏浚与治理,抓紧修复在此轮降雨中水毁灾损的农田水利设施。

此外,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正加快推进。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从根本上增强农田的抗灾韧性,为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