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自豪地宣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也意味着科技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显著提升
从中央到地方,一个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全国有8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科研人员超过12万人。为推动这些创新主体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国家专门制定了政策文件,整合科技资源,构建了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种体系化的攻关机制正在加快建立,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我国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快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攻克了一批底盘技术,挖掘出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新基因,创制了土壤养分预测等自主产权专用传感器;二是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三是研制出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如大马力拖拉机、打包采棉机等,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
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国家大力培育农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引导企业深度开展科技创新。目前在研的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参与的企业超过1000家,占参与单位总数的51%。通过实施“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科技成果大面积落地应用
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全国有40多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活跃在一线,综合运用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多元服务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围绕水稻、小麦、生猪、奶牛等主导产业,全国已经建成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供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服务。每年还遴选推介300项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重大引领性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可选择、定制化的技术清单,提高技术到位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将更加高效、可持续,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