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圣保罗州的埃斯坦西亚农场,金黄的大豆田四周环绕着绿树,田里干枯的小米和猪屎豆秸秆静静躺在地表——它们不是杂草,而是“功臣”。再过一个月,这些秸秆将被切碎还田,为下一季大豆提供养分。这种看似“懒人种地”的方式,其实是当下全球农业的新潮流:再生农业。

过去五年,这家1100公顷的农场靠这套方法,大豆亩产稳定在每公顷400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5%,即便遭遇干旱高温,产量波动也很小。更关键的是,他们种出的大豆,碳足迹只有全国平均的40%——每吨仅排放616公斤二氧化碳当量,而全国平均是1526公斤。
什么是再生农业?简单说,就是“让土地越种越肥”
传统农业靠化肥、农药、翻耕维持产量,时间久了,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地力越来越差。再生农业则反其道而行:少翻耕、种覆盖作物、轮作休耕、精准施肥,核心目标是恢复土壤健康,提升土地“抗压能力”。
在埃斯坦西亚农场,每年有20%的土地轮休,其余地块则在主作物(如大豆、玉米)收获后,立即种上小米、猪屎豆等覆盖作物。这些植物不收,只负责“养地”——根系固氮、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碳储量。农场主娜塔莉亚说:“土地有韧性了,哪怕天气不好,收成也不会大起大落。”
技术加持,让“少投入多产出”成为可能
再生农业不是“粗放种地”,而是用科技精准管理。农场通过卫星遥感、土壤传感器和产量地图,分析每一块地的潜力,实行“变量播种”:高产区多播,低产区少播,避免浪费种子和肥料。
同时,他们减少化学农药,改用生物制剂;优化氮肥使用,选择低碳来源;所有操作都通过碳计算工具评估排放。拜耳巴西的碳业务负责人马特乌斯说:“我们的目标是用更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粮食,同时减少碳排放。”
效果显而易见:玉米碳足迹比全国平均低46%,大豆低60%。而这一切,并没有牺牲产量,反而提升了稳定性。

中国是重要市场,绿色大豆更吃香
“我们95%的大豆都出口到中国。”当被问及市场时,马特乌斯直言不讳。随着中国对绿色、低碳农产品需求上升,巴西再生农业产品正迎来新机遇。“中国买家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这对我们是重大利好。”
事实上,巴西农民对再生农业的接受度远超全球平均。拜耳2024年调查显示,巴西农户平均采用9.8种再生农业技术,而全球平均仅6.6种;91%的巴西农民愿意尝试新技术应对气候变化,高于全球75%的水平。
国家也在推:124项标准为再生农业“立规矩”
为推动转型,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近期发布了《可持续再生农业标准》,涵盖环境、经济、生物多样性等6大维度、124项具体指标。这套标准操作简单、成本低,未来可用于认证、评估,甚至对接碳信用市场,让农民“种得好还能卖得贵”。
巴西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农民培训、研发抗逆品种、鼓励公私合作,把再生农业从“示范田”推向“万亩田”。
对中国农户的启示:养地就是养未来
虽然巴西地广人稀,但再生农业的核心理念——保护土壤、减少浪费、提升韧性——对任何规模的农场都有借鉴意义。比如:
在玉米或小麦收获后,种植油菜、黑麦等覆盖作物,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不必要的翻耕,保留作物残茬,增加土壤有机质;
利用测土配方、叶面喷施等技术,精准施肥,避免过量;
探索轮作模式,打破病虫害循环。
土地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巴西农场的实践证明:会“养地”的农民,才能长期“吃地”。当全球农业都在向绿色低碳转型,谁能先一步把“地力”变成“竞争力”,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或许不久后,你在超市买到的巴西大豆油、豆粕饲料,就来自这样一片“会呼吸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