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里长出的“金豆豆”:钟祥花生丰收背后的金融密码

凌晨四点,长寿镇曾坡村的坡地还浸在雾里,头灯的光柱像一把把短剑劈开黑暗。老陈把铲子往土里一杵,抖落花生藤上的露水,顺手掰开一颗花生壳——两粒粉嘟嘟的仁儿蹦出来,像刚睡醒的娃娃。“别小看这俩仁儿,一斤能卖三块八,比昨儿又涨了一毛。”老陈咧嘴笑,牙白得晃眼。

曾坡村花生地景象

曾坡村的土是老天爷赏饭吃。沙壤土透气、渗水,丘陵坡地日照足,昼夜温差大,花生油脂攒得满。胡书记掐指一算:全村两千四百亩花生,亩产六百五十斤,含油率百分之五十二,榨油厂的车队年年堵在村口抢货。

丰收的花生

可丰收不等于增收。三年前,刘老板守着百亩花生地直挠头:种子、化肥、人工,样样得先垫钱,收完花生还得等油厂结款,资金链一断,扩种就成了画饼。转折发生在2022年,农行荆门钟祥支行把“惠农e贷”办到村口,刘老板用手机点几下,二十万信用贷款到账,利率比民间借贷低一半。当年他多包了八十亩地,种上高油酸花生“冀花16”,亩均收益破千。

金融活水顺着田垄流。鑫发合作社的彭老板体会最深:过去收花生靠赊账,农户怕压价,半夜蹲在地头等贩子;现在农行给合作社授信三百万,当天过磅当天打款。今年合作社收购量翻一番,两千吨花生从曾坡、汤林两村涌进来,脱壳机嗡嗡转个不停,黄澄澄的花生仁堆成小山,直看得彭老板眯眼笑。

合作社收购花生

数字最有说服力。钟祥支行数据显示,近三年累计投放花生产业链贷款1.2亿元,覆盖种植大户65户、合作社12家、加工企业3家,带动户均增收2.3万元。更妙的是,农行把“新农快贷”嵌入合作社收购系统,农户卖花生时直接结算,贷款随借随还,利息按天算,比微信零钱还灵活。

太阳爬上坡顶,老陈的编织袋鼓成了小山。三轮车突突突开过来,他抹把汗跳上车,袋口的花生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今年不急着卖,”老陈拍拍袋子,“合作社保底价三块五,我存冷库里等春节,听说还能涨。”车把一转,满载的“金豆豆”沿着蜿蜒山路奔向村口,那里,榨油厂的货车正排着长队。

坡地上的花生藤渐渐稀疏,曾坡村的秋天却越来越厚实。一颗颗花生从泥土到油瓶,从农户的账本到乡村振兴的答卷,每一步都有金融的指纹。正如胡书记说的:“土里刨不出黄金,但土里能刨出希望,只要有人把钱、把技术、把信心一起埋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