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还带着田埂的土腥气,韩见斌站在自己的鸵鸟场边,看着几十只黑白相间的大家伙在 fenced 场里踱步——它们伸长脖子,时不时用爪子扒拉两下地上的青草,偶尔发出低沉的“呜呜”声。谁能想到,十年前这个还在长三角写字楼里签地产合同的 70 后,如今成了安徽最大鸵鸟基地的“鸵鸟王”,带着周边 50 多户乡亲,一年能挣 180 多万呢。

这“鸵鸟缘”说起来还挺偶然。2014 年的一天,韩见斌和朋友逛街,不知怎么就拐进了个偏僻的鸵鸟养殖场。你猜怎么着?那些来自非洲的“大个子”突然就撞进了他心里。他蹲在栏边摸了摸鸵鸟厚实的羽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肉能上餐桌,蛋能卖高价,蛋壳羽毛还能刻成工艺品——这不比看着图纸盖房子,多了点“活气”?
“城市再光鲜,终究是别人的。”他点了根烟,望着养殖场外的土路,心里琢磨着。在外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他早觉得“家乡的土”比“城里的金”更让人踏实。年底,他把滁州的公司交给了伙计,揣着攒了多年的积蓄回了凤阳姚湾村,一脚踏进了鸵鸟养殖这行当。

刚开始啊,他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鸵鸟怎么喂才不生病?冬天零下几度会不会冻死?小鸵鸟破壳后怎么保温?这些问题像一堆乱麻,缠着他好几个月。说实话,有好几次他都想打退堂鼓——毕竟以前搞地产,图纸画错了能改,这活物养死了,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但每次看到那些刚破壳的小鸵鸟,毛茸茸的像个小绒球,他又舍不得了。当时我就想:别人能养,我怎么就不能?后来就跟着山东的老专家蹲了半个月,每天凌晨四点就去喂鸵鸟,记了厚厚一本笔记,才慢慢摸出了门道。
如今的基地占地 500 多亩,比 70 个足球场还大。135 只种鸟在“VIP 区”住着,每天得吃几十斤豆粕和新鲜树叶;2000 多只雏鸟挤在育雏舍,探头探脑地跟着饲养员要吃的,活像一群圆滚滚的小胖子。韩见斌办公室墙上,挂着不少鸵鸟蛋壳雕,有龙凤呈祥,也有凤阳花鼓,都是他托人从北京请来的美协专家设计的。一枚普通鸵鸟蛋,3 斤重,在市场上能卖 100 到 150 块,可刻成工艺品,价格立马翻番,成了滁州旅游局都推荐的“手信”。

更让他上心的,是带着乡亲们一起富。陈良建是玄武街道的,去年刚跟着韩见斌养鸵鸟,现在一提这事就乐呵:“韩老板真是实在!从怎么选种鸟到怎么防疫,手把手教,连小鸵鸟的销路都给我找好了。去年卖了 100 多只苗,净赚了六万多块,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够了!”韩见斌的公司用“公司 + 基地 + 养殖户”的模式,养殖户只管养,公司包回收、包加工、包销售,一只鸵鸟养一年成本不到 2000 块,长成后肉、蛋、毛全能卖钱,大家跟着干,心里踏实。
这两年农村电商火,韩见斌也跟着赶了趟时髦。去年参加县里的电商培训班,老师教他开直播,他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对着镜头说话,我这糙老爷们行嘛?”但看着屏幕上那些问“鸵鸟蛋怎么吃”“小鸵鸟能当宠物吗”的留言,他突然觉得,这直播能让更多人知道凤阳的鸵鸟。现在他的抖音号“凤阳韩氏鸵鸟”,粉丝快 2 万了,每天拍鸵鸟怎么吃饭、怎么孵蛋,偶尔还拍拍村里的田埂和夕阳,评论区里有人说“这鸵鸟养得真好”,也有人问“怎么联系你想养”,他都耐心回复,踏实得很。
夕阳西下,韩见斌站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个刚捡的鸵鸟蛋——蛋壳上还有点温度。他常说,自己这辈子做过最对的决定,就是放弃地产回村养鸵鸟。“以前觉得赚钱就是数字,现在才明白,带着乡亲们一起数钱,心里才是真的暖。”或许啊,这就是创业的意义吧——不是一个人的风光,而是一群人的希望。反正他知道,明天一早,那些小鸵鸟又会围着他要吃的,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下去,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