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丰收中国万里行” 青海站:科技赋能下的高原丰收画卷

八月的青海,天是那种能把人眼睛洗透的蓝,云像被风揉碎的棉絮飘着。你站在田埂上往远处看,金色的麦浪一波波滚,空气里都是麦子熟了的甜香——这片土地啊,总让人觉得揣着满当当的希望。

2025年“丰收中国万里行”就从这儿开始了,主题叫“高原沃土 智绘丰景”。我跟着镜头,从西宁高原明珠塔出发,一路往青海深处走,想看看这片神奇的地方,到底藏着多少丰收的故事。

青海麦浪

直播间里,数据跳得真快——917万多人在线看!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好多人跟我一样,想隔着屏幕闻闻高原的麦香。刚到藏族村寨时,老乡们穿着藏袍跳锅庄,鼓点咚咚的,脸上的褶子里都堆着笑,那是对土地最实在的感谢,跟咱们小时候收玉米时全家围着灶台炖肉的热闹劲儿,好像有点像。

说到这,得提提西宁。这座被叫“中国夏都”的城市,夏天凉快得很,但你别以为这是缺点——人家把“凉资源”玩活了!就拿湟中龙财种养殖合作社来说吧,我们去的时候,1300亩的菜苔基地正忙着收。说实话啊,一进合作社的铁门,我就愣住了,那菜苔长得也太精神了吧?翠绿翠绿的,带着点嫩黄,技术员说这是高原气候给的“礼物”——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所以菜苔才这么脆嫩,一掐就能冒水。当时我还在想,这要是炒个菜,肯定比超市买的香。

青海菜苔

再往西边走到湟源县日月乡山根村,青蒜苗的丰收场面更热闹。6000亩地啊!老乡们戴着草帽在田里忙活,蒜苗一拔就是一把,根须上还带着泥,绿油油的,还没下锅呢,那股子辛香味儿就飘过来了。合作社的负责人说,现在他们搞“公司 + 农户”的模式,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在自家门口就能挣钱,像我这样的主播还能跟着挖蒜、煮蒜苗汤,从土里到碗里,全给观众看个明白。

说到“从土里到碗里”,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的“阳光工厂”让我开了眼。以前总觉得牦牛就是草原上跑的,没想到进了工厂,10道净制工艺下来,一块普通的牦牛肉能变成真空包装的肉干、肉脯。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弄了个牦牛文化馆,能参观生产线,甚至能吃到用牦牛肉做的全宴——什么牦牛肉火锅、牦牛肉干煸豆角,连奶茶里都有牦牛奶,这哪是卖牛肉啊,这是把牦牛“从头到脚”都玩活了,产业链拉得可真长。

青海三江韵乳业也挺有意思。他们没忘了老手艺,坚持“无添加”,但又想新花样,我看到货架上摆着水果捞拉丝酸奶、咖啡酸奶,还有能自己动手摇的酸奶,摇的时候“咕噜咕噜”响,跟玩似的。我试了一口水果捞的,酸甜刚好,奶味浓,跟我以前在城市超市买的那些甜腻腻的完全不一样。原来高原的乳业也能这么潮。

科技这东西,在青海的田埂上也没闲着。互助土族自治县那边,云天化来给小麦做“定制服务”。我跟着技术员在田埂上走,他指着地里的土壤说:“这是我们测了三年的配方,氮磷钾比例刚刚好,还加了点微量元素。”我当时就琢磨,原来种地也跟搭积木似的,得一点点调。云南云天化的经理梁任祥说,他们还会跟踪作物生长,有问题随时指导,这么一来,青海的小麦长得都挺壮实,产量也稳。

在油菜地里,另一位经理杨梅姓教我们怎么施肥,她拿着个小本本,一边走一边说:“这两种套餐是专门给油菜定制的,苗期用这个,花期用那个,效果特别明显。”我听得稀里糊涂,但看着旁边田埂上长势旺盛的油菜,觉得这科技还真有用。

青海油菜地

西宁非遗馆里,老手艺也没闲着。青绣的纹样像刚从天上摘下来的云彩,唐卡的颜料在阳光下闪着光,河湟皮影戏的幕后,老艺人正教徒弟勾线,面塑师傅捏的小兔子,眼睛用黑豆一嵌,活灵活现。主播跟传承人聊天时,老艺人说:“这些手艺不能丢啊,丰收了,日子好起来了,得让后人知道,咱们青海的丰收,不光有粮食,还有这些老东西的魂。”

后来在“丰收会客厅”,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的杨秀玲局长说:“西宁要靠生态优势,补短板、强基础,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业也得往高质量走。”听着这话,我心里热乎乎的。

这次青海行,我不光看到了金灿灿的麦浪、绿油油的蒜苗,更摸到了高原农业的“脉搏”。你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多会过日子啊——用凉快的夏天做成了“热经济”,用科技给土地“喂饱了饭”,老手艺和新日子也能搭伙过日子,硬是把“丰收”这两个字,写出了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