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山西临汾尧都区县底镇的田野里格外热闹。庞杜村的千亩药材基地上,农户们正忙着采挖地黄。“看看这地黄长得多好!现在电力充足了,浇水方便,加工也省事,我这十亩地最少能赚四万八。”种植户王志文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乐呵呵地说。
在县底镇,像王志文这样靠种药材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个小镇如今已经成为临汾市的“药材产业核心区”,当地特有的富有机质土壤和明显的昼夜温差,特别适合地黄、黄芩、柴胡等药材的生长。
从传统农业到特色产业的转变
几年前,这里还主要种着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收益一直上不去。如今通过“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药材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上万亩。
“我们不仅种药材,还发展深加工,制作中药饮片、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当地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现在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年均收入提高了不少。”
电力保障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可靠保障。最近,在庞杜村的药材种植区,经常能看到电力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拿着检测设备,对供电线路进行“地毯式”特巡。
“我们用了红外测温和无人机巡检这些新技术,能更准确地发现线路隐患。”供电公司的巡检队员说道。他们还经常给农户讲解安全用电知识,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电气设备,避免因用电问题影响药材品质。

贴心服务,随叫随到
为了更好服务药材产业,供电公司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建立了“网格化”服务机制,给每个片区都安排了专门的客户经理。
“我们建了微信群,农户有用电问题随时可以联系。”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药材采收季,我们24小时有人值班,抢修队伍随时待命,保证随叫随到。”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在田间地头开展了28次用电巡检,帮种植户解决了12个用电难题。
量身定制的用电方案
最让农户们称赞的是,供电公司会根据药材种植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用电方案。
比如在育苗基地安装了智能温控系统,在烘干车间升级了电气化设备,还为冷藏仓库提供了双电源保障。这些贴心的服务,不仅提高了药材的品质,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从智能育苗到自动灌溉,从冷链物流到精深加工,稳定的电力供应贯穿了整个药材产业链。许多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现在都选择回乡发展。传统的农民转型成了产业工人,乡村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站在县底镇的高处放眼望去,连片的药材田在秋风中如绿色的波浪般起伏,一排排电线杆沿着田垄延伸向远方。这条由电力编织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让这片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前总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才发现,只要找对路子,在家门口也能过上好日子。”一位正在田间忙碌的村民感慨地说。看来,这个秋天,县底镇的药农们又要迎来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