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性连阴雨天气,多地降雨日数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这场“秋淋”不仅打乱了秋收节奏,更对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秋粮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构成实质性威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黄淮海地区秋粮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其收获进度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面对这场“天灾”,我们既要客观评估影响,更需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一、连阴雨为何成为秋收“拦路虎”?
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大豆、花生和水稻产区。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正是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窗口期。然而,今年入秋以来,受副热带高压异常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影响,该区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50%以上,日照时数减少30%–60%。
这种“雨多、光少、温低”的气象组合,对秋粮收获形成三重压力:
一,田间湿度过高,农机难以下地。 土壤含水量饱和甚至出现积水,导致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无法进田作业。即便勉强下地,也极易造成“陷车”、压实土壤,进一步破坏耕作层结构,影响后续小麦播种。
二,作物倒伏与霉变风险陡增。成熟期的玉米、大豆茎秆脆弱,持续阴雨易引发大面积倒伏。倒伏后不仅难以机械收割,更因通风不良、湿度大,导致籽粒发芽、穗腐、霉变。花生则面临“烂果”风险——荚果长期浸泡在湿土中,极易感染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三,晾晒与烘干能力严重不足。 即便抢收成功,阴雨天气也使传统“马路晒粮”“庭院晾晒”方式失效。而当前黄淮海地区粮食烘干设施覆盖率仍偏低,尤其在县域和乡镇层面,烘干能力与秋粮集中上市需求严重不匹配,导致“收得快、干不了”,进一步加剧品质劣变。
二、影响不止于产量:品质与市场双重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连阴雨对秋粮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减产”,更体现在“降质”。以玉米为例,水分含量超过30%的湿粮若不能及时烘干,72小时内即可能出现霉变,容重下降、毒素超标,直接导致等级下调甚至无法进入饲料或深加工渠道。
大豆同样面临类似困境。高水分大豆易发生“走油”“变色”,蛋白质与油脂品质受损,影响压榨出油率和豆粕蛋白含量。而花生若黄曲霉毒素超标,将被严格限制流通,农户可能面临“丰产不丰收”甚至“有粮难卖”的窘境。
此外,区域性收获延迟还可能打乱全国粮食市场节奏。黄淮海作为玉米主产区,其供应节奏直接影响南方饲料企业采购计划。若大量湿粮集中涌入市场,可能压低干粮价格,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
三、破局之道:从应急抢收到长效建设
面对连阴雨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必须坚持“短期应急”与“长期建设”双轮驱动,构建更具韧性的秋粮收获保障体系。
短期层面,重在“抢”与“保”。
各地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歇机不歇”的24小时抢收作业。对积水田块,优先采用履带式收割机或小型农机分段收获;对倒伏作物,调整割台角度、降低行进速度,最大限度减少漏损。同时,政府应统筹调度烘干资源,开放学校操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地用于临时晾晒,并对烘干服务给予补贴,降低农户成本。
值得借鉴的是,部分县市已探索“烘干服务联盟”模式,由合作社、粮食企业、农机大户联合组建烘干服务队,按需调度设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这种组织创新,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
中期层面,强化基础设施补短板。
此次连阴雨暴露出烘干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短板。应加快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黄淮海等主产区布局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推动烘干设备向乡镇、合作社下沉。同时,推广“收储加”一体化模式,鼓励粮食企业提前与农户签订订单,提供“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服务,打通从田间到仓库的“最后一公里”。
长期层面,推动品种与耕作制度适应性调整。
从气候趋势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将成为新常态。农业科研部门应加快选育耐密、抗倒、脱水快的玉米新品种,以及耐湿、抗病的大豆和花生品种。同时,优化种植结构,适当调整播期,避开高风险降雨时段;推广宽窄行种植、起垄栽培等农艺措施,增强田间排水能力。
更深层次看,还需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多以“产量损失”为赔付依据,对“品质下降”覆盖不足。未来应探索开发“收入保险”“质量保险”等新产品,将霉变、毒素超标等风险纳入保障范围,真正为农民兜住底线。
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科技与制度双支撑
连阴雨是自然考验,更是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次“压力测试”。它提醒我们: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靠风调雨顺,更靠科技支撑、设施完善与制度保障。唯有将应急响应能力、基础设施韧性、品种适应性与风险分散机制融为一体,才能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装满优质、安全、可靠的中国粮。
当前,黄淮海地区的秋收攻坚战仍在继续。每一份抢收的努力,每一次烘干的运转,每一项技术的落地,都是对“颗粒归仓”最坚实的守护。风雨虽急,但只要应对得当、协同有力,丰收的希望就不会被阴云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