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以 “生态优先” 养出 “水中黄金”,鱼跃人欢背后的绿色发展逻辑

金秋九月的江西九江湖口县,南北港湖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渔船划破水面往来穿梭,随着渔网缓缓收紧,数以万斤的花白鲢在网中翻腾跳跃,水花四溅间,工人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岸边,来自江西余干的经销商袁潇早已等候多时,只为第一时间将新鲜捕捞的鱼儿发往各地市场 —— 这幅 “鱼跃人欢” 的丰收图景,正是湖口县以 “生态优先” 推动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江西湖口:以 “生态优先” 养出 “水中黄金”,鱼跃人欢背后的绿色发展逻辑

近年来,湖口县立足水资源优势,跳出 “重产量、轻生态” 的传统养殖误区,以 “先治理环境再养鱼” 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修复、科学养殖、市场赋能,让 “绿水青山” 真正转化为 “金山银山”,不仅培育出肉质鲜美的水产品,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为全国水资源丰富地区探索绿色养殖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 “水质之困” 到 “先治后养”,重构水产养殖逻辑

在湖口县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小朋的记忆里,多年前的南北港湖曾面临 “水质下滑、鱼类品质下降” 的困境。“那时为了追求产量,过度投放饵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问题越来越严重,鱼的肉质也不如以前,市场卖不上价。” 这一困境,也是许多传统水产养殖地区的共同难题 —— 生态与经济仿佛成了 “两难选择”,要么牺牲生态换短期产量,要么放弃养殖保环境。

湖口县的破局之道,始于 “生态优先” 的理念转变。“我们意识到,水质是水产养殖的‘根’,根坏了,再高的产量也没有意义。” 王小朋介绍,为彻底改善水域生态,养殖基地在 2025 年投入 100 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蓝藻治理:一方面采用物理曝气技术增加水体溶氧量,抑制蓝藻繁殖;另一方面投放食藻虫、水生植物等,通过生物调节的方式净化水质,构建 “藻 — 虫 — 鱼 — 草” 的良性生态循环。

这场 “治水行动” 看似增加了前期投入,却为后续养殖筑牢了根基。经过数月治理,南北港湖的水质从劣 V 类提升至 Ⅲ 类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种类更丰富,为鱼类提供了天然的 “绿色饵料”。“以前养鱼要靠大量投喂饲料,现在水体里的天然饵料足够,鱼长得更壮,肉质也更紧实。” 王小朋的话道出了核心逻辑 —— 生态好了,鱼类的生长环境更优,品质自然提升,反而为后续打开市场、提高收益埋下伏笔。

这种 “先治后养” 的模式,彻底重构了湖口水产养殖的逻辑:不再将生态视为 “成本”,而是看作 “资产”;不再追求 “数量红利”,而是聚焦 “品质红利”。正如湖口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保护好水生态,就是保护最核心的养殖优势。”

江西湖口:以 “生态优先” 养出 “水中黄金”,鱼跃人欢背后的绿色发展逻辑

生态赋能品质,品质打开市场的 “良性循环”

生态的改善,最终要落到 “让养殖户赚钱、让消费者满意” 的实处。湖口县生态养殖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数据上,更体现在市场的认可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中。

经销商袁潇的选择,是湖口生态鱼品质的最佳佐证。“我从去年就开始在这里收购花白鲢,一年能卖两三百万斤。” 袁潇坦言,最初选择湖口,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水质:“同样是花白鲢,湖口的鱼没有土腥味,肉质细嫩,无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餐饮企业,都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 据了解,湖口生态养殖的鱼类,市场收购价每斤比传统养殖的高出 0.5-1 元,即便价格更高,仍供不应求。

产量与品质的 “双提升”,让养殖基地的经济效益显著增长。2025 年,湖口县该水产养殖基地预计总产量达 300 万斤,其中本次热水捕捞计划销售 80 万斤。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仅花白鲢一项,基地年营收就能突破 200 万元,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增收幅度超过 15%。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品质与市场需求,让养殖户不再担心 “丰产不丰收”—— 袁潇等经销商的长期合作,为水产品打通了 “从湖面到餐桌” 的稳定通道,形成 “生态好→品质优→市场俏→收益高” 的良性循环。

这种循环还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养殖基地在捕捞、分拣、运输等环节,优先雇佣当地村民,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0 余个,人均年增收 2 万余元。“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来基地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多赚一份钱。” 参与捕捞的村民李师傅笑着说。生态养殖不仅养出了 “水中黄金”,更托起了农户的 “增收希望”。

生态优先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
传统养殖的教训证明,“以牺牲生态换产量” 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 水质恶化会导致鱼类品质下降、病害增多,最终陷入 “产量越低越想多养,越养水质越差” 的恶性循环。湖口的经验表明,只有先守住 “生态底线”,才能筑牢 “产业根基”。对养殖地区而言,前期的生态投入看似 “花钱”,实则是为产业 “攒后劲”,这种 “舍短期小利、求长期大利” 的思路,是绿色养殖的核心前提。

科学养殖是连接 “生态” 与 “经济” 的桥梁
湖口的生态养殖并非 “无为而治”,而是依靠科学手段实现生态与养殖的平衡。无论是蓝藻治理的 “物理 + 生物” 组合方案,还是根据水质调整饵料投放量的精准管理,都体现了 “科学养殖” 的重要性。对其他地区而言,不能简单照搬 “先治后养” 的形式,而要结合本地水域特点,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制定个性化的生态治理与养殖方案 —— 比如北方寒冷地区可探索 “冬季冰封期水质维护技术”,南方多雨地区可完善 “雨季防污染应急预案”,让科学成为生态养殖的 “硬支撑”。

品质制胜是打开市场的 “金钥匙”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 “吃得饱” 转向 “吃得好”“吃得健康”。湖口的鱼类之所以能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生态优势带来的 “品质溢价”。这提示其他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不能只盯着 “产量数字”,更要打造 “品质标签”—— 可以通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建立 “从养殖到销售” 的溯源体系、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让消费者看到 “生态养殖” 的价值,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合理溢价,最终实现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的统一。

夕阳西下,南北港湖的捕捞作业渐渐收尾,装满鲜鱼的货车驶离岸边,奔向全国各地的市场。湖口县的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不是生态的 “破坏者”,而是可以成为生态的 “守护者”—— 当 “绿水青山” 成为养殖的 “底色”,当 “生态优先” 成为发展的 “共识”,就能养出品质优良的 “水中黄金”,绘就鱼跃人欢、百姓增收的绿色画卷。

从湖口的南北港湖到更多水资源丰富的乡村,绿色养殖的理念正在悄然传播。这场 “以生态换品质、以品质赢市场” 的变革,不仅是对传统养殖模式的突破,更是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践行。未来,当更多地区读懂湖口的 “绿色逻辑”,就能让更多水域重现 “水美鱼肥” 的景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