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新范式:潢川“天空农场”如何破解耕地与产能困局

在传统农业面临耕地紧张、气候多变、劳动力短缺等多重挑战的当下,河南潢川县的一座“天空农场”正悄然改写人们对农业的认知。走进位于潢川县工业大道的水木光州未来农业科创综合体,乘电梯直达三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2.4万平方米的番茄丛林——藤蔓攀援、果实累累,却不见一抔泥土。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真实写照。

这座由潢川县与水木数字农业科技集团共建的智慧蔬菜工厂,不仅实现了“楼上种菜、楼下造设备”的产业闭环,更以工业化思维重构农业生产逻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耕地空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无土栽培+智能系统:农业生产的“数字革命”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里数百万株番茄全部生长在离地半米高的金属架上,根系扎在装满椰糠的塑料包中。没有土壤,却有精准供给——每包内插着的白色滴管,连接着农场的“大脑”与“肠胃”:一套集环境监测、水肥调控、生长反馈于一体的智能系统。这套系统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实时调节光照、温湿度、营养液配比,实现“按需喂养”。

这种模式彻底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即便室外寒潮来袭,室内依然温暖如春;即便土地资源紧张,也能在工业厂房的屋顶、闲置楼宇中“种出粮食”。正如水木数字农业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晓庆所言:“这不是简单的种菜,而是用科技重新定义农业。”

亩产效益跃升数十倍,破解“争地”难题

传统农业常陷入“工业要地、农业要田”的两难境地。而水木光州项目巧妙地将农业“搬上楼”,在不新增一寸耕地的前提下,释放出巨大产能。数据显示,该天空农场果蔬年产量可达30公斤/平方米,按此推算,每亩(约667平方米)年产量高达2万公斤,远超露地种植的5-10倍。若计入全年无休、多茬轮作的优势,实际产值更是传统农业的数十倍。

更关键的是,产品品质经欧盟SGS认证,无农药残留、营养成分更优,直供高端市场。首季试产7个月即产出56.4万公斤番茄,产值368.5万元,目前已进入正式生产阶段。未来产能还将提升25%,年总产量有望突破240万公斤。

这种“高密度、高效率、高品质”的生产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更从根本上缓解了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被挤压的困境。

平急两用+集群发展:构建农业韧性新生态

潢川的探索不止于一座“天空农场”。紧随其后,100亩的“平急两用民生保障蔬菜工厂”即将竣工——平时供应市场,应急时可快速转为保供基地,增强城市食物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同时,168亩的豫东南未来农业集群项目三期也在加速推进,涵盖技术研发、智能装备、人才培训等全链条。

这种“楼上农场、楼下工厂”的布局,形成了技术、装备、人才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农业不再只是“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而成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的高科技产业。当地正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迈进。

向未来农业“要空间、要效益”:新质生产力的县域实践

潢川县委副书记吴永阳指出:“要向高端农业‘要空间’,向未来农业‘要效益’。”这句话道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逻辑——在有限资源下,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水木光州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解决了“种在哪”的空间问题,更回答了“怎么种更好”的效率问题。其背后,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深度落实:藏粮于地,不一定是扩大耕地面积,也可以是垂直空间的高效利用;藏粮于技,则体现在从种子到餐桌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

对普通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启示

对于广大县域而言,潢川模式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不必盲目追求大规模土地流转,而可依托现有工业厂房、闲置楼宇,发展设施农业;不必等待技术完全成熟,而可通过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团队,快速启动试点。

对普通农户来说,虽然短期内难以复制整套系统,但其中的“精准管理”“数据驱动”理念值得学习。例如,小型温室搭配简易滴灌与传感器,也能显著提升产出与品质。

农业的未来,在楼上,也在云端

当番茄在三楼的金属架上结果,当数据在云端调控每一滴营养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思维的跃迁。农业的未来,不在遥远的田野,而在城市的楼宇之间;不在重复的劳作,而在智能的协同之中。

潢川的“天空农场”证明:只要敢于用工业思维重构农业逻辑,用科技手段突破自然限制,就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无限的可能。这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方案,更是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