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一系列翔实数据与扎实举措,勾勒出过去几年间我国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优化、要素保障支撑等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屏障。
一、 守牢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命根子。“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耕地保卫战”成绩单。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稳固在19.4亿亩,较2020年净增加2800万亩。 这一来之不易的增长,标志着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作为国家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其耕地面积均稳定在亿亩级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确保数量稳定的基础上,耕地质量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使得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 优化空间格局,擘画国土开发保护“一张图”
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关志鸥部长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了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出台,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批复实施,并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真正实现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干到底。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国家层面系统优化了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格局:
城镇化战略格局聚焦“两横三纵”,引导人口和产业高效集聚。
农业发展格局锚定“七区二十三带”,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三区四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此基础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统筹划定与严格管控,犹如为国土空间套上了坚实的“缰绳”,有效遏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命脉与生态安全的底线。
三、 摸清资源家底,提升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然资源部持续开展调查监测,使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愈发清晰厚实。截至目前,已全面掌握了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十四五”期间,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达534处,在油气、铜、锂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矿产的勘查开发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显著增强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在海洋资源方面,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定在35%以上,守护着珍贵的自然景观与生态功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至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外,全国水资源总量稳定在3.11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到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比2020年提升约2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四、 推进系统治理,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
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整治面积超过1000万亩。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善明显,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红树林面积增至46.5万亩,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实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作为生态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有力夯实了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了2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累计保护修复面积超过8000万亩,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五、 强化要素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高效合理的资源要素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针对各地的重大项目需求,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要素,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关志鸥部长介绍,“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新设采矿权5987个。通过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用矿的联动审批,实行“一站式”办理,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审查环节已压缩三分之二,审批时长缩短三分之一,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

六、 推动节约集约,促进利用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分类明确了80多条资源配置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累计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存量土地供应占比已超过新增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七、 践行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办实事
自然资源工作最终要落脚于惠民利民。自然资源部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
实行抵押登记等业务“跨省通办”。
在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实现了登记服务高频事项“全程网办”。
“交房即交证”改革已覆盖全国2200多个县市,有效解决了购房群众长期以来的“办证难”问题。
下大力气化解了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1500多万套房屋无法正常登记的难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结语
“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领域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充分展现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向未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履行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的神圣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和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