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村落入选全国典范,“石窟寺+文旅”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探新路

在大足区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分布着多处中小型石窟。它们虽不如北山、宝顶山那样广为人知,却同样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导推进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艺术村落项目”,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

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大足在中小石窟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出“让文物活起来、让乡村美起来”的发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10月21日,记者实地走访了项目现场,了解其实施进展。

大足区现存68处中小石窟,时代跨越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它们分布于18个镇街的偏远山林中,长期面临自然风化、雨水渗透、岩体不稳以及人为破坏等风险。

“这些石窟病害各不相同,保护难度很高。”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艺术村落项目正是为了系统解决这些问题而启动的。目前,项目已为包括陈家岩摩崖造像在内的21处石窟定制了专用保护建筑,有效缓解了自然侵蚀带来的损害。

与此同时,项目还全面引入了智能安防系统,实现了对石窟的远程实时监控,大大提升了文物安全管理的效率。

除了技术手段,大足还注重发挥人的作用。过去二十多年来,当地先后聘请了77名义务文保员,他们中有年逾八旬的长者,也有中青年村民,共同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

王学豹是其中之一。他在陈家岩摩崖造像旁坚守了18年,住过不足四平方米的临时棚屋,也亲手开挖了无数条排水沟渠。他说:“这些石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有责任守护好它们。”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的修复人员也常年在一线工作。他们在狭小的石窟内处理岩体开裂、渗水、彩绘脱落等多种病害,根据损坏程度分批实施修复,有的进行抢救性加固,有的开展系统性维护。

保护是艺术村落项目的基础,而融合与活化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该项目没有局限于文物修复本身,而是将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出“石窟寺+文旅”的发展路径。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汇聚了来自建筑、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智慧,并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向年轻一代传授木工、石雕、瓦作等传统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实现了技艺的延续与人才的培养。

在空间布局方面,大足石刻研究院不仅为每处石窟修建了保护性建筑,还配套建设了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游览步道和安全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链条。

“我们不仅要修复石窟本身,还要唤醒其中蕴含的文化记忆。”蒋思维介绍,项目通过打造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建设文化公园、设计文物主题游览线路等方式,积极开发“石窟寺+”文旅产品。曾经被遗忘的中小石窟,如今成为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历史与现代,也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商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我国现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5986处,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石窟。这些石窟普遍面临保护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足、监测手段欠缺等问题。

“我们不仅是在保护大足的石窟,也是在为全国的中小石窟保护工作探索经验。”蒋思维强调,文物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让其真正“活”起来。因此,该项目从启动之初就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性保护,将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寻求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随着环境的改善与文化价值的彰显,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石窟保护中来,形成了文物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从“守护文物”到“赋能乡村”的实践,为全国众多中小石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