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业盛会潍坊启幕,科技引领全球合作新篇章

10月27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与第三届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在潍坊盛大开幕。这场以“科技兴薯·智领未来”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薯业精英,更成为推动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平台。

本届薯博会规模空前,吸引了来自中国、荷兰、秘鲁、俄罗斯、韩国、巴西等26个国家的503家参展商和2623家采购商。参展商中既有深耕薯业多年的传统企业,也有携带创新技术的科技新秀,共同展示了薯业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成果。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陶怀颖在致辞中强调,薯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作为全球薯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马铃薯、甘薯、木薯等多个品种,种植范围广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陶怀颖提出,薯业国际合作应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种植等关键技术,通过联合攻关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推动薯业与食品、生物、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表示,山东将薯业视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强化产业链建设与科技支撑,成功打响了薯业“四张名片”。他介绍,山东马铃薯年产量超700万吨,加工量约550万吨,一块甘薯可开发出40余种产品,实现多次增值。此次博览会以“薯”为媒,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山东期待与海内外嘉宾在品种培育、技术推广、品牌打造等领域深化共识,共同推动薯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迈进。

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军则指出,举办两大博览会旨在展现行业前沿成果,推进合作共赢,对全球薯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潍坊将薯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富民潜力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4万亩,年产量150万吨,加工产品远销日韩及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昔日“土疙瘩”已成为当地农业的“金名片”。

国际声音同样对薯业发展充满期待。世界马铃薯大会主席彼得·范德·桑格肯定了亚洲地区马铃薯产量增长对减贫与粮食安全的贡献,并呼吁通过技术共享推动全球薯业发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则指出,马铃薯作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遗传多样性与气候适应性将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食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秘鲁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贡萨洛·塔拉维拉介绍,秘鲁拥有3000多种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农业技术与种植领域与中国合作前景广阔。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西蒙·埃克在视频致辞中提及,该中心与中国合作40年间,从秘鲁基因库为中国引进2000多份马铃薯种质,助力中国培育数百个优良品种,未来合作前景依然广阔。

本届薯博会不仅是一场展示与对接的盛会,更是一次思想与智慧的碰撞。现场举行的农业服务贸易全球商通中心上线和中国—东盟特色产业链出海平台启动发布会,以及合作项目签约活动,都为全球薯业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注入了新动能。

“薯”光汇聚潍坊,共绘全球薯业新蓝图。在这场盛会中,我们看到了薯业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更看到了国际合作在推动薯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