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背后是一套严密的责任体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粮食安全责任从中央层层压实至县、乡两级。然而,许多普通农户仍感到困惑:这项看似“高层”的制度,究竟如何落地?又会对自家种粮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责任如何“下沉”?县乡两级的关键任务
粮食安全责任制并非空洞口号,而是通过具体指标和考核机制落实到基层。根据农业农村部《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县级政府承担耕地保护、播种面积、产量目标、储备落实等核心任务;乡镇政府则负责组织落实、技术服务、政策宣传和日常监管。
以耕地保护为例,县级政府需确保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并将任务分解到乡镇。乡镇则通过“田长制”将每一块耕地责任到人。例如,湖南省浏阳市在2023年推行“四级田长制”(市、乡、村、组),全市32个乡镇共设立田长1862名,实现耕地巡查全覆盖,全年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47起。资料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浏阳市全面推行田长制筑牢耕地保护防线》
此外,县级政府还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若连续两年未完成,主要领导将被约谈甚至问责。这种“硬约束”倒逼地方政府将资源向粮食生产倾斜。
二、对普通农户的五大直接影响
责任制的落实,最终体现在农户的田间地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耕地更有保障,非粮化行为被遏制
过去,部分农户因种粮效益低,将耕地改种果树、挖塘养鱼,甚至撂荒。如今,在县乡严格监管下,此类行为被有效遏制。江西省瑞昌市2023年对1200亩“非粮化”耕地实施复耕,政府统一提供种子、农机服务,并给予每亩200元补贴,农户无需承担复耕成本即可恢复种粮。数据来源:江西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耕地“非粮化”整治成效通报》
2. 种粮补贴更精准、发放更及时
为激励种粮,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责任制要求县乡建立精准台账,确保“谁种粮、谁受益”。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2023年通过卫星遥感+农户申报+村级公示“三结合”方式,核实种粮面积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补贴资金在秋收后30日内全部发放到位。权威出处: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升粮食补贴精准度的实施意见》
3. 农业技术服务更贴近田头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是责任制的技术支撑。县级农技中心负责制定技术方案,乡镇农技员包村联户。山东省齐河县推行“科技壮苗”行动,2023年组织132名农技员对接860个种粮大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指导,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达623公斤,创历史新高。资料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齐河县构建粮食生产科技服务体系》
4. 基础设施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责任制考核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重要指标。县级政府优先在粮食主产乡镇布局项目。2023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其中80%以上集中在产粮大县。河南省滑县牛屯镇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配套机井、泵站、智能灌溉系统,农户每亩节水30%、节肥15%,亩均增收180元。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通报》
5. 粮食收购更有保障,价格更稳定
县级政府需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并协调中储粮、地方国企开展托市收购。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启动托市机制,防止“谷贱伤农”。2023年秋粮收购期间,安徽省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累计收购托市粮120万吨,带动市场均价稳定在1.35元/斤以上,保障了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数据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情况通报》
三、农户如何主动对接政策红利?
政策落地,也需要农户主动参与。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及时申报种粮信息。配合村级统计,如实填报种植面积、品种,确保纳入补贴和保险范围。
二是积极参与技术培训。关注乡镇农技站发布的培训通知,学习良种良法,提升单产水平。
三是用好社会化服务。在县乡支持下,可选择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建国连续三年参加县里组织的“粮食生产培训班”,并加入县级农机合作社,2023年种植的500亩小麦全部实现订单销售,亩均收益比周边散户高200元。“以前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只要主动对接,好处实实在在。”他说。
责任到县乡,实惠到农户
粮食安全责任制,看似是政府的“责任状”,实则是农民的“保障书”。它通过制度设计,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转化为县乡的具体行动,最终惠及千千万万普通农户。耕地有人管、补贴有人发、技术有人教、粮食有人收——这套闭环机制,正在让“种粮不吃亏、农民有钱赚”从口号变为现实。
对农户而言,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更是参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实际行动。在责任层层压实的今天,每一块粮田都承载着国家的期待,也孕育着农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