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水产养殖低温应对与科学越冬管理技术指南

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冬低温期,水温持续下降,水产动物摄食减少、代谢减缓、免疫力下降,极易出现冻伤、缺氧、病害甚至大规模死亡。尤其对大宗淡水鱼(如草鱼、鲫鱼、鳊鱼)、虾蟹类(如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及名优品种(如加州鲈、鳜鱼)而言,越冬管理直接关系到来年开春的成活率与经济效益。如何科学应对低温天气,实施精细化越冬管理,已成为水产养殖户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

秋冬水产养殖低温应对与科学越冬管理技术指南

低温对水产养殖的主要威胁

水温是影响水生动物生理活动的核心因子。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多数鱼类摄食量显著减少;10℃以下基本停食;5℃以下进入深度休眠状态。此时,若管理不当,极易引发三大风险:

一是冻伤与冻死。尤其在北方及长江流域,寒潮来袭时表层水温可迅速降至0℃以下,导致鱼体表黏液减少、鳞片脱落,甚至冻僵死亡。

二是缺氧窒息。低温期虽代谢降低,但若池塘淤泥厚、有机质多,厌氧分解仍会持续耗氧;加之冰封水面(北方)或长期阴雨(南方),光合作用减弱,极易造成底层缺氧。

三是病害暴发。水霉病、赤皮病、小瓜虫病等低温病害在应激状态下高发。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统计,2022—2023年冬季,因越冬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水产动物死亡损失超12亿元,其中70%以上与缺氧和冻伤相关。数据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22—2023年度水产养殖越冬损失评估报告》

越冬前准备:打好“预防针”是关键

成功的越冬管理,始于入冬前的充分准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徐跑指出:“越冬不是‘熬过去’,而是‘养过去’。入冬前的体质强化和环境优化,决定了越冬成败。”权威出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动物越冬健康管理技术要点》

1. 强化营养,提升抗寒能力

在水温降至18℃前,应投喂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的饲料,并逐步减少投喂量。江苏省滆湖鲌类良种场试验表明,越冬前连续15天添加0.2%维生素C和0.1%β-葡聚糖的饲料,可使鲫鱼越冬成活率提高18.5%。

2. 清塘消毒,减少病原基数

干塘或带水清塘后,使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或漂白粉(10—15公斤/亩)彻底消毒,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菌。同时清除过多淤泥,控制底泥厚度在15厘米以内,减少耗氧源。

3. 合理并塘,控制密度

将同规格鱼种集中并入深水池(水深≥2米),密度控制在常规养殖的60%—70%。例如,草鱼成鱼越冬密度建议不超过800公斤/亩,避免因拥挤加剧应激。

秋冬季节,水产养殖如何应对低温天气并进行越冬管理?

低温期管理:精准调控水体环境

进入低温期后,管理重点转向“保水温、防缺氧、稳水质”。

1. 保持足够水深

深水层具有更强的保温能力。南方地区池塘水深应不低于1.8米,北方不低于2.5米。寒潮来临前可适当加注新水,但避免大量换水造成温差应激。

2. 科学增氧,预防缺氧

即使鱼类停食,仍需定期开启增氧机。建议在晴天中午开启叶轮式增氧机1—2小时,促进上下水层交换;阴雨天或冰封期,使用底部微孔增氧或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镇养殖户王建国采用“晴天中午开、阴天凌晨补”策略,连续三年越冬零死亡。

3. 防止水面结冰(北方重点)

冰封会导致气体交换中断。可在池塘一角设置“破冰区”,用稻草捆或泡沫板覆盖,防止完全封冻;或安装微孔曝气设备,维持局部不结冰。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建议,冰厚超过10厘米时,应及时破冰通气。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方池塘越冬管理技术规范》

不同养殖模式的差异化应对

1. 池塘养殖:重点在于水深、清淤、控密度。可搭配少量鲢鳙鱼调节水质,但避免混养凶猛鱼类。

2. 网箱养殖:应将网箱下沉至水深5米以下的温跃层,并加装防冻网衣。浙江省千岛湖某网箱基地在2023年寒潮中,通过下沉网箱+投喂免疫增强剂,加州鲈成活率达96.3%。

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需保障加热系统稳定运行,水温波动控制在±1℃以内,并加强生物滤池维护,防止硝化细菌活性下降导致氨氮累积。

开春管理:平稳过渡,防范“春季综合征”

越冬结束不等于风险解除。水温回升至10℃以上时,鱼体虽开始摄食,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易出现“春季烂鳃”“肠炎”等问题。

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先少量投喂易消化饲料(如破碎料);二是逐步恢复投喂量,前两周控制在正常量的30%;三是配合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3年2号)》明确指出,春季应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优先采用生态防控手段。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3年2号)》

越冬管理是水产养殖的“隐形赛道”

在追求高产高效的今天,越冬管理常被忽视,却恰恰是决定全年盈亏的“隐形赛道”。它不需要高投入,但需要高细心;不依赖新技术,但依赖老经验与科学判断的结合。

一条深水沟、一台增氧机、一次精准投喂,看似平凡,却能在寒潮来袭时成为生命的“保温层”。对水产养殖者而言,真正的“抗寒能力”,不仅在于鱼,更在于人——在于那份未雨绸缪的准备、日复一日的巡塘、对水温变化的敏锐感知。唯有如此,方能在寒冬中守住希望,静待春暖鱼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