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南:5.8万亩小站稻迎丰收 “抱团”模式与科技赋能助农增收

十月的天津津南区,5.8万亩小站稻迎来丰收季。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饱满的稻穗被迅速卷入机器,转眼间,脱粒、清选一气呵成,装粮车里渐渐堆起金黄的稻谷。

“今年我的600亩‘小站稻1号’亩产达到1160斤,比去年增产5%,订单早就排满了!”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郑加林蹲在田埂上,轻轻捻开稻壳,露出晶莹的米粒,脸上洋溢着喜悦。

谁能想到,如今的小站稻种植标杆村,在2016年时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300亩,而且分散在20多户村民手中。那时候品种杂乱,管理粗放,亩产连800斤都达不到。

三级联动,零散种植变规模经营

转机来自津南区创新的“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

区里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站稻产业链“链长”,协调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等12个部门,串联起3家链主企业和60多家链上企业,形成了从种源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乡镇层面,组织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带头人到东北、江苏等水稻主产区学习,带回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村里则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会馆村就是通过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统一引进优质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对接市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数据显示,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已从2016年的1.8万亩扩大到如今的5.8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2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带动周边3.2万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4000元。

科技赋能,种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过去种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北闸口镇正营村的小站稻无人农场,村党委书记苏利军指着田里的智能监测设备介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和病虫害情况,系统会根据数据自动启停灌溉设备、调控施肥量。

“单是灌溉这一项,传统漫灌每亩要用水1200立方米,现在精准滴灌只要600立方米,还能节省20%的肥料,稻米品质更加稳定。”

小站稻作为历史悠久的优质稻米,其品质提升始终离不开科技支撑。津南区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合作,建成了200亩的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组成了23人的专家团队,专门研究品种的抗病性、高产性和口感。

经过八年努力,团队培育的“津稻9618”、“小站稻1号”等12个优质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

各镇街还设立了农技推广站,58名农技员分片包干,现场指导农户基质育秧、绿色防控等技术。智能碾米车间的建设,使稻谷加工损耗率从15%降到了8%。开发的小站稻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就能了解水稻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

品质的提升直接反映在价格上。正营村种植的“盈跃”牌小站稻,每斤售价从3元提高到19元,亩产纯收益超过4000元。

多元发展,小站稻闯出新市场

“刚蒸好的米糕,大家尝尝!”在北闸口镇第五届稻香节上,农户张大姐推着售卖车穿梭在人群中,热气腾腾的米糕、香脆的锅巴和鲜美的稻田蟹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我家种了20多亩小站稻,一部分卖原粮,一部分加工成米糕、粽子,一年能多赚2万多元。”

这正是津南区推动小站稻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当地围绕“一粒米”做足文章,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出稻米饼干、稻花香酒等20多种衍生产品;推出“稻田认养”项目,让游客线上认养、线下体验;村党组织带头人变身带货主播,全年开展展销活动120多场,通过直播将小站稻及其加工品销往全国。

农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让小站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小站镇稻作展览馆通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重现了小站稻的发展历史;在迎新农业合作社的田间栈道上,游客可以亲手体验收割的乐趣,品尝用新米熬制的米粥;周边民宿推出的“稻花鱼宴”、“蟹柳饭”等特色美食,也深受游客喜爱。

据统计,依托小站稻资源打造的四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共接待游客178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近2.4亿元。

黄昏时分,满载稻谷的车辆陆续驶向恒温仓储中心。仓库里,新收的稻谷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设备,即将开始加工之旅。从种植到加工,从生产到销售,小站稻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