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前黄村推行土地“入托”模式,助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11月6日,故城县郑口镇前黄村外,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长势十分喜人。70岁的师家辉老人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这时候,我正弓着腰在地里忙活,现在成了‘甩手掌柜’,地里的活儿都交给合作社了。”

师家辉是村里的种粮“老手”,种了一辈子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播种、收割等农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吃力。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无法常伴身边帮忙,雇人干农活成本又太高,不划算。两年前,村里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师家辉毫不犹豫地把9亩多地“托”给了合作社。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前黄村党支部书记师家峰拿出手机,翻出收藏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不少段落还特意标了红线。他向记者解释:“‘入托’就是让农户保留承包权,把经营权交给合作社。这样农民既省心又能增收,是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的好办法。”

目前,前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经整合了300余亩零散土地,为入社村民提供“统一选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耕作、统一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已有7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其中老年人占了至少一半。

师家峰介绍说:“以前各家各户都是小地块耕作,机械根本进不去。现在土地连片成方,机械化率达到了100%,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大约30%。”今年合作社的玉米赶在秋汛前就收完了,一点损失都没有。

师家辉的账本算得更明白:“土地入托后,每亩每年保底有800元收益,我9亩地一年就能稳稳拿到7200元。我在家里小院种了些芹菜、菠菜,绿色又健康,吃不完就送给街坊邻居。村里忙的时候,我还能去干些轻便的活儿,一天又能挣60块钱。”

合作社不仅让农户省心,也让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起来。师家峰说:“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0万元,其中一半多都是合作社贡献的。”以前村里办事没钱、说话没人听,现在集体腰包鼓了,干事底气也足了。街巷环境整洁了,交通便利了,休闲娱乐也有了场地。更让他高兴的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村民都主动参与村里的事务,积极出谋划策。

前黄村的变化是故城县农业生产“五位一体”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县530多个村都推行了这种模式。据最新统计,该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经全部清零,10万至50万元的村占比超过了80%。去年6月以来,衡水市还在全市推广了故城的做法。

这几天,又有10多户村民找到师家峰,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师家峰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我们要引进更多优质、高产品种,推广节水灌溉等技术。同时,村里还打算建设小型加工车间,搭建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批发市场的对接渠道,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样,村民不仅能拿到保底收益,还能分到产业增值的红利。”

前黄村的实践证明,土地“入托”不仅让农民省心增收,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党支部的凝聚力提升。这种模式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