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农业AI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7月28日,印度尼西亚通信和数字部部长穆蒂亚·哈菲德公开表示:“我们重点关注农业和渔业领域的AI(人工智能)发展,也希望(在这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这一表态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印尼农业发展现状与迫切需求的深刻考量。

印尼作为东南亚人口第一大国,2024年人口总数已突破2.8亿。持续的人口增长使得粮食需求不断攀升,然而城市化进程却带来了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的双重困境。在此严峻形势下,发展智慧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印尼的必然选择。以AI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为印尼农业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成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在与印尼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领军企业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印尼在农业领域对中印尼新质生产力合作存在广泛需求。这种需求覆盖了农业生产信息洞察、供应链“最后一公里”服务优化、农业机械和智能硬件应用等多个场景。作为“千岛之国”,印尼地域分散,农业生产分布广泛,亟需围绕新质生产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分散于广袤岛屿间农业生产的全域链接,构建“空间智能”,提升整体农业生产的协同性和效率。

以精准施肥领域为例,印尼对进口化肥依赖度极高。前总统佐科曾于2023年初指出,印尼每年化肥需求量超过1300万吨,但国内化肥产量仅约350万吨,年进口量约640万吨。提升肥料使用效率成为印尼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日惹特区政府联合智能硬件企业,在100万公顷的玉米种植规划中应用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关键营养成分含量、pH值、电导率、温度、湿度等指标,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对进口化肥的依赖。

气候变化对印尼农业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印尼月均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7月到9月的旱季期间,月均降水量常低于180毫米。受干旱影响的作物更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农作物歉收风险增加,进而引发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等一系列连锁问题。在此背景下,农业无人机的定期使用为作物健康监测与精准施药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以棕榈种植园为例,袋虫侵扰常造成严重的农作物和经济损失,传统的害虫防治手段精准度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而AI驱动的农业无人机搭载先进的边缘计算传感器与多光谱成像技术,能够预测害虫侵扰,精准识别作物类型与虫害威胁,科学确定农药品类和喷洒频次。印尼一大型棕榈种植园近期引入了两款AI技术支持的无人机,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还通过在液体喷洒系统与颗粒撒布系统之间的无缝切换实现了多功能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印尼农业智慧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多重挑战。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多数乡村与岛屿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60%至70%的印尼东部居民难以获得稳定网络服务。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对云服务器基础设施依赖性强,作物参数监控、大数据分析及执行器激活等关键功能均需稳定网络支持,网络覆盖不足严重制约了智慧农业的推广。

此外,印尼智慧农业技术需求主要集中于具备规模经济的大型农场,精准农业试点多分布于大型农业运营商,小农户面临较高准入门槛。资金约束与信贷获取困难成为小农户采用智慧农业硬件的主要障碍。多数小农户土地规模有限、资金匮乏,难以承担AI硬件、物联网传感器及智能无人机等产品的高昂成本,且因缺乏抵押物与稳定收入来源,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导致智慧农业技术难以惠及广大小农户。

人才短缺同样制约着印尼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设备的操作需要从业者掌握物联网平台的软硬件及通信组件知识,但印尼在农业与科技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农业从业者数量有限。据通信和数字部部长哈菲德透露,至2030年,印尼数字专业人员的缺口预计将达到900万,人才匮乏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瓶颈。

这些发展痛点为中印尼在农业及AI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明确发力方向。通过AI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基础民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范式,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总体而言,未来中印尼农业合作可着重评估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可行性,推动前沿科技与基础民生行业在两国间实现深度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共同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