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昼夜温差加大,生猪处于“高代谢+高免疫”双重应激阶段,稍有不慎便出现日增重下降、腹泻率上升、舍内氨气超标等问题,直接影响出栏体重与肉质等级。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NY/T 5033-2021)与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最新试验数据,系统梳理出栏前30天营养强化方案与圈舍卫生管理细节,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营养+环境”双控模板,供规模化猪场、家庭农场直接套用。

一、营养强化:从“高蛋白”转向“低蛋白+氨基酸”
1. 低蛋白日粮:氮减排与促生长双赢
将粗蛋白水平降低1.0-1.5个百分点,同时补充合成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可削减氨气排放58%,日增重提高3.2%,料重比下降0.08。
推荐配方:玉米65%,豆粕18%,麸皮8%,合成氨基酸0.3%,石粉1.2%,磷酸氢钙0.8%,预混料1.0%,食盐0.3%,大豆油1.0%。
权威出处: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低蛋白日粮与物理除臭技术指南》2023年
https://www.jiangmen.gov.cn/attachment/0/303/303917/3091167.pdf
2. 氨基酸强化: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三联动
赖氨酸:提高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苏氨酸:增强肠道免疫,降低腹泻率;色氨酸:缓解应激,改善肉质。推荐添加量:赖氨酸0.35%,苏氨酸0.25%,色氨酸0.08%。
3. 功能性添加剂:抗氧化+抗应激双保险
维生素E:150mg/kg,抗氧化、改善肉质;维生素C:200mg/kg,缓解运输应激;酵母硒:0.3mg/kg,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益生菌:0.5%,降低氨气70%,腹泻率下降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功能性添加剂在生猪育肥期的应用研究》2022年

二、圈舍卫生: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排”
1. 低蛋白+物理除臭:氨气削减80%
低蛋白日粮+沸石(2%)+生物除臭剂(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喷洒,氨气排放削减80%,H₂S削减81%,舍内氨气浓度<10ppm,符合GB/T 18407.3-2001标准。
2. 生物除臭剂使用规范
菌种: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复合发酵液;稀释倍数:1:200;喷洒频率:每周2次,出栏前一周每日1次;喷洒量:50mL/m³,以地面、栏杆、墙壁湿润为准。
3. 圈舍清洁与消毒
清粪:每日2次,机械刮粪+高压冲洗;消毒:每周1次,0.3%过氧乙酸或2%烧碱交替使用;饮水线:每月1次,3%过氧化氢浸泡30min,防止生物膜形成。

三、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风速三联动
1. 温度:20-25℃最适
10月昼夜温差大,舍内温度保持20-25℃,低于18℃时启动保温灯或地暖;高于28℃时开启湿帘+风机,降温幅度可达5-7℃。
2. 湿度:55-70%最宜
湿度过高易滋生细菌,过低易引发呼吸道病;通过喷雾+湿帘调节,保持55-70%相对湿度。
3. 风速:0.2-0.5m/s最佳
风速过大易引发关节炎,过小则散热不良;通过变频风机调节,保持0.2-0.5m/s,以猪体上方叶片微动为准。
四、示范案例:10月出栏前30天“营养+环境”双控
地点:山东聊城东昌府区;规模:5000头育肥猪;时间:2023年9月20日-10月20日
指标 |
对照组 |
双控组 |
增减 |
日增重(g) |
820 |
875 |
+55 |
料重比 |
2.68 |
2.57 |
-0.11 |
舍内氨气(ppm) |
25 |
8 |
-17 |
腹泻率(%) |
4.2 |
1.1 |
-3.1 |
头均增收(元) |
— |
+76 |
— |
示范结果显示:双控组日增重提高55g,料重比下降0.11,头均增收76元,5000头猪群30天累计增收38万元。
数据来源:聊城市农业农村局《10月生猪出栏前双控技术示范总结》2023年11月
五、行动清单:从营养到环境的闭环
- 出栏前30天:切换低蛋白日粮,补充氨基酸与功能性添加剂;
- 每周一:喷洒生物除臭剂,监测舍内氨气;
- 每日两次:机械刮粪+高压冲洗,保持圈面干燥;
- 每日一次:记录温度、湿度、风速,调整通风与保温;
- 出栏前7天:停止所有应激操作,仅保留饮水与喂料。
10月生猪出栏前,应以“低蛋白+氨基酸”为核心,配套生物除臭与环境控制,可实现日增重提高5%以上、料重比下降4%、氨气削减80%,头均增收70元以上。建议规模场建立“营养-环境”双控档案,将低蛋白配方、生物除臭、智能环控纳入标准作业流程,把“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真正实现“无抗、减臭、增收”三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