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黄海之滨的青岛港比以往更加喧闹:一台台身披红绸的国产大马力拖拉机沿着滚装船坡道缓缓驶入船舱,目的地是万里之外的南美粮仓。海关最新统计显示,仅上半年,中国就向世界发出9万余台拖拉机,货值43.63亿元人民币。数字背后,是中国农机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集体亮剑”。
如果把出口数据拆开来看,今年最抢眼的并非传统“王牌”手扶拖拉机,而是25—50马力段的中型拖拉机——半年出口2.31万台,同比暴涨60%,一跃成为增速冠军。更令人侧目的是履带式拖拉机,销量3231台,同比狂飙454%,在泥泞稻田和丘陵果园里大显身手。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用一句话概括:“过去我们卖‘能跑’,现在卖‘能扛’,大、智、绿成为新标签。”

把时间轴拉长,中国农机出口其实跑了一场马拉松:2019—2024年,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出口额除2024年略有回调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东南亚、南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轮番跃升为“主考场”。范建华用“三句话”总结趋势:“出口盘子越做越大,单机功率越做越大,市场半径越做越大。”
没有硬核科技,就没有今天的高光时刻。在黑龙江农垦,安装了北斗导航的600马力拖拉机可以24小时无人驾驶,误差小于2.5厘米;在新疆棉田,植保无人机一个架次就能完成百亩精准喷洒;在河南周口,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一边收粮一边测产,数据实时回传云端。这些“高大上”的身影,如今正批量出现在海外客户的订单里。
亮眼成绩并非偶然。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实施“优机优补”“更新补贴”“一大一小”差异化补贴,既把真金白银投向高端、智能、绿色产品,也在无形中为企业出海“修了跑道”。更关键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叠加RCEP关税减让,让国产农机在东南亚享受零关税,在南美享受通关便利,政策“东风”与产业“引擎”同频共振。

如果说政策是“风”,那么企业自身的“肌肉”才是决定能飞多远的核心。国产拖拉机普遍比同级欧美品牌便宜15%—30%,智能化程度却毫不逊色:远程诊断、故障预警、作业数据一键导出,已成为出口机型的“标配”。
更有企业针对印尼的泥泞水田推出“高底盘+防陷履带”定制版,针对巴西高原推出“涡轮增压+高原油箱”特供机,把“中国方案”做成了“全球菜单”。
业内专家预判,随着全球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加剧,“机器换人”需求将持续释放;叠加美元走强、新兴市场汇率趋稳,中国农机出口有望在未来三年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但“增量”之外更需“增质”:备件中心、培训基地、金融租赁、数字服务……中国农机企业正从“卖产品”向“建生态”升级,让“中国造”在海外不仅“跑得快”,更要“跑得久”。
从“东方红”到“北斗智农”,从“小而散”到“大而强”,中国农机出海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制造升级史。当最后一台拖拉机稳稳地固定在船舱甲板上,汽笛长鸣,新的航程已然开启——那里有金黄的麦浪、翠绿的蔗田,也有一张张对中国智造充满期待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