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山南麓的温宿县稻浪翻涌,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中往来穿梭,一派“粮满仓、农增收”的丰收景象。在这片由天山雪水滋养、富硒土壤孕育的土地上,水稻亩产高达730公斤,种植户玉尔买提江·阿木提的13亩稻田收入可观。然而,温宿大米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高产,更在于其背后一套环环相扣的产业化体系与品牌化战略,这正是其从“优质农产品”跃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密码。

资源禀赋是基础,科技赋能是关键
温宿县托乎拉乡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水稻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纯净的天山雪水灌溉、富含硒元素的土壤,共同造就了温宿大米“颗粒饱满、口感软糯”的独特品质。然而,仅有天赋资源远远不够。当地农业部门深知,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必须依靠科技赋能。
近年来,温宿县大力推广新稻11号、新稻36号、越光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并配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托乎拉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业师努尔加玛丽·哈力克介绍,当地水稻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的机械化覆盖率已达98%,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体系的构建,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稳定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权威出处:温宿县农业农村局关于2025年秋收工作进展的通报
“企业+基地+农户”:构建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如果说科技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那么以新疆喀尔苏米业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则成功破解了“卖得好”的难题。该公司探索推行的“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是温宿水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该模式通过流转土地3000余亩,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规模化经营。这不仅确保了原料品质的稳定性,也为农户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更值得称道的是,企业在全县设立多个田间收购点,收购价较市场零售价每公斤高出0.2至0.3元,并实现“收割即销售、现场结算”,极大缩短了农户的资金回笼周期,切实保障了其利益。资料来源:喀尔苏米业公司2025年秋粮收购方案公告
这种深度绑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企业、基地与农户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农户不再是孤立的生产者,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激发出更强的生产积极性和质量意识。

从产品到品牌:地理标志赋能价值跃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同质化是农业产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温宿县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温宿大米”打造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一认证不仅是对产品独特品质的官方背书,更是其品牌价值的核心载体。
地理标志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从源头的种植环境、生产过程,到终端的产品标准、市场推广,都必须遵循一套严格、统一的规范。温宿县通过全力打造“富硒、绿色、有机”的大米品牌形象,成功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产品品质融为一体,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心中值得信赖的“香饽饽”。权威出处: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温宿大米)
如今,“温宿大米”已从新疆走向全国,其品牌溢价效应日益显现。这不仅让当地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温宿的实践深刻表明,对于拥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地区而言,走品牌化、产业化之路,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