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一面依山、三面环海。这片曾经因盐碱地而难以种植作物的地区,如今通过引进‘海水稻’和创新智能农机装备,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变化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全国盐碱地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坤德农场辋川镇许厝村基地,昔日农作物成活率低、收成差的盐碱耕地,如今已焕然一新。一株株‘海水稻’秧苗被精准插入田中,大片水田披上了齐整的‘绿装’。这种能在盐碱浓度为3‰至5‰的土地上生长的水稻品种,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2022年,在惠安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农户们开始小规模试种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到了2023年,该农场开始了规模化种植,这是泉州市首次真正意义上引种‘海水稻’。2024年,许厝村种植耐盐碱水稻的面积扩大到600多亩,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两稻一菜’的‘粮仓’。
在育秧棚里,三台智能化育秧设备高效运转,科学精准的育秧方式让其出产的秧苗更加健康、茁壮,能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种植。这套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是福建省首台,不仅能用于水稻育秧,还可以应用于叶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培育。

位于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的家兴家庭农场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这里曾经面临海水倒灌、土壤硬化严重等问题。2013年,家兴家庭农场成立后,陆续流转了300多亩盐碱地,走上了一条盐碱荒地开发之路。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把家兴农场作为滨海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常年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了多项土壤检测、改良和特色产业开发的技术服务。
通过农旅融合、带动就业和生态循环的实践,家兴农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展示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