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棚里的“火龙果革命”:8人管150亩,年入数百万的种植新模式

走进陕西杨凌青皮她园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一眼望去,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棚内,火龙果枝条整齐排列,鲜红的果实垂挂在翠绿的枝头,很难想象,这片位于北纬34度的土地,竟成功种出了原本属于热带的水果。

“火龙果是南方作物,要在北方种活、种好,最大的难题就是温湿度控制。”基地负责人郭娟茹介绍。他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摸索出了“拱棚双膜+三膜”的保温模式,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设施火龙果种植技术规程。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都能实现精准调控。

这片基地总共200多亩,其中高标准温室约占150亩。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基地的管理团队只有8个人。郭娟茹说,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大棚的通风、灌溉等一系列操作。“现代农业,拼的不是人多,是技术和管理。”

目前,基地已成功培育出28个火龙果品种,其中主栽的有9种,年产火龙果超过500吨。通过不断优化品种和改进种植技术,这里的火龙果在甜度和风味上都表现不错。在种植棚里,工人们正沿着钢架顺序分批采摘成熟的果实,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据郭娟茹介绍,一棵火龙果树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能存活20到30年。在适宜环境中,它可以全年连续结果,最短结果周期只有20天。这种“不断档”的产果特性,为种植户带来可观收益,每亩年收入可达3万到5万元。

除了种好自己基地的火龙果,团队还面向全国推广这种“南果北种”的模式。“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我们为种植户提供从建棚到管理技术的全程指导。”郭娟茹说,他们总结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让种植管理变得更简单。截至目前,通过“一对一”技术帮扶,已在全国推广种植5万多亩,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基地每年生产的种苗可推广种植6000多亩,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鲜果销售之外,基地还研发了火龙果干、果酒、果醋等加工产品,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种被称为“杨凌模式”的种植方式,正通过农业与文旅的结合,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谈到未来,郭娟茹表示团队将继续专注于品种培育与驯化,推出更多适应北方气候的优良品种,帮助种植户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在她身后,新一批火龙果种苗正在苗床上茁壮成长,预示着“南果北种”这条路还将越走越宽。

杨凌的火龙果种植,不仅是一次作物迁移的技术突破,更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真实案例。随着品种和技术的不断推广,这颗在北方的温室中长大的“红宝石”,正点亮越来越多农户的致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