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访汾阳西岩村: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立秋刚过没几天,汾阳市峪道河镇西岩村的田间地头还带着夏末的生机,金黄的谷穗轻轻摇曳,翠绿的枝叶间藏着饱满的果实,整座村庄就像被打翻的调色盘,处处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这座离汾阳市区仅 16 公里的村子,正靠着文旅融合的好路子,在这片养了祖祖辈辈的土地上,画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样。

西岩村坐落在汾阳市西北方向,是由后沟、赵庄两个自然村合并来的。2023 年,村里评上了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这让村民们心里都透着自豪。要说西岩村的优势,那可不少:连片的耕地攥在手里,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没话说,更难得的是,村里还藏着华严庵、七宝玲珑塔,就连冯玉祥将军双亲的墓地也在这儿,这些老物件、老地方都是实打实的历史宝贝。有了这些资源,不管是想摸一摸历史的脉络,还是想躲进山里享享自然野趣,西岩村都是游客的好选择。

西岩村风光

不少老辈人都知道,西岩村的赵庄自然村早就是有名的 “避暑宝地”。早在 1934 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就曾在这儿住过一阵,后来林徽因还在《窗子以外》里写:“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的消夏去处。” 九十多年过去了,再读这段文字,还能让人想起赵庄村夏天的凉快惬意 —— 山风一吹,树叶沙沙响,比城里的空调还舒服。

这两年,西岩村没少在 “留客” 上下功夫,先把村里的环境拾掇得干干净净。走在村里,路面是平平整整的柏油路,不会踩一脚泥;墙上画着二十四节气、乡村故事的文化墙,看着就有烟火气;公共卫生间随时能用上,路边的大树遮着阴凉,花丛里的花儿开得正艳,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香。路过的人瞧见这光景,都忍不住想多留一会儿:“这村子看着就舒服,得进去逛逛!”

村里新修的休闲广场,更是成了 “人气聚集地”。白天的时候,小孩儿在广场上追着跑,老人们搬个小马扎坐在太阳底下拉家常,手里的针线活都不耽误;到了晚上,路灯一亮,村民们就和来旅居的游客一起跳广场舞,音乐声、笑声裹着晚风飘得老远,把村子的夜晚衬得格外热闹。

要想让游客住下来,民宿得有特色。西岩村的赵庄自然村,把老辈人留下的土窑洞改成了民宿,去年夏天刚改造完十多间,一开门就让人眼前一亮。土窑洞自带的凉爽劲儿扑面而来,传统的土炕上铺着软乎乎的垫子,躺上去又暖又舒服;更贴心的是,暖气、卫生间、电视机、热水器这些现代家电一样不少,城里来的游客住着也习惯。不少游客白天在村口的饭店吃碗地道的汾阳抿尖、炖羊肉,傍晚回窑洞房歇着,搬个竹椅坐在院子里,听着虫鸣看星星,都说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乡村生活”。

“这窑是祖辈传下来的,改的时候特意留着老窑洞的味儿,再添上现代设施,住得舒服又不丢乡村的根。” 民宿老板李恩盛笑着跟记者唠,眼里满是对这生意的期待。

不光文旅搞得火,西岩村的庄稼地也没闲着。在村外的高粱地里,村委委员李兆春正弯着腰扒拉高粱穗子,检查长势。“我家种了 8 亩高粱,一年能收一万多斤。现在跟杏花村镇的酒厂签了合同,收了粮直接送过去,不用愁卖,价钱也稳当,种地心里踏实!”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里全是满足 —— 地里的收成有保障,兜里的钱越来越多,日子能不舒心吗?

“咱村就靠这好山好水,把农、文、旅拧成一股绳。下一步还要搞特色旅游项目,建四季都能摘的果蔬园,再引进些好品种的桃树,让游客来了能玩、能摘、能吃,把休闲观光、下地体验、特色种植串成一条产业链。” 西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尚通海跟记者聊起村里的规划,话里满是干劲,“就是要让村民们多挣钱,把西岩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好样板!”

如今再去西岩村,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农家乐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晨光里、暮色中,都透着过日子的暖意。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老建筑、老故事,也跟着村子的发展 “活” 了过来,陪着西岩村一步步走向更有奔头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