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种小麦:破解“三防”难题,实现生态与高产双赢

在现代农业里,玉米秸秆还田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技术。它既能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小麦种植提供良好土壤基础。但若操作不当,会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种植,需重点做好“防病虫害加重”“防土壤透性变差”“防小麦苗情弱”这“三防”工作,保障小麦产量稳定。

防病虫害加重:多管齐下切断传播链

玉米秸秆在田间自然降解时,会成为病虫害的“温床”。秸秆中常藏着玉米螟、蚜虫等害虫的卵或蛹,还有玉米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病原菌。秸秆还田后,这些病虫害源会留在土壤中,待环境适宜,害虫孵化、病原菌萌发,就会侵染小麦幼苗。比如玉米螟的越冬幼虫在秸秆内蛰伏,还田后幼虫化蛹羽化,成虫在小麦叶片产卵,幼虫蛀食茎秆,导致小麦倒伏减产;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形式附着在秸秆上,还田后菌核萌发,侵染小麦基部,造成苗枯、穗腐。

针对这一问题,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秸秆还田前,先粉碎再喷施杀虫剂、杀菌剂,降低病虫害基数。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害虫,戊唑醇防治病原菌,喷药要均匀覆盖秸秆。小麦播种时,选抗病虫品种,结合种子包衣技术,用含噻虫嗪、咯菌腈等成分的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小麦生长期间,加强田间监测,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及时用药喷雾防治,防止扩散。

防土壤透性变差:优化操作保障通气

玉米秸秆还田操作不当,如粉碎不充分、还田深度不足、土壤镇压不实,会使土壤孔隙结构紊乱,通气透水性变差,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秸秆粉碎长度超10厘米,还田后难以降解,在土壤表层形成架空层,导致土壤虚实不均,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水分养分吸收不足,还易缺苗断垄。秸秆分布不均,局部堆积过多,会阻碍土壤毛细管作用,小麦根系缺水生长受阻。秸秆还田后未深耕镇压,土壤耕作层疏松,孔隙过大,微生物活动旺盛,消耗土壤氧气和速效养分,影响小麦根系呼吸和养分供应。

为避免这种情况,要优化秸秆还田方式。第一步,保证秸秆粉碎质量,用带粉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均匀撒施田间。第二步,秸秆还田后深耕,深度25 - 30厘米,让秸秆与土壤充分融合,减少架空。第三步,深耕后及时耙地镇压,耙地打破板结层、平整土地,镇压压实土壤,增强保水保肥能力,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环境。

防小麦苗情弱:科学调控培育壮苗

玉米秸秆降解会与小麦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小麦苗期养分供应不足、水分失衡,出现苗情弱、生长缓慢等问题,影响分蘖和成穗。秸秆降解靠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秸秆需大量氮素,秸秆含氮量低,还田后土壤会出现“氮素固定”现象,小麦幼苗缺氮,出现叶片发黄等症状。同时,秸秆降解还会消耗磷、钾等养分,加剧小麦苗期养分压力。水分管理上,若土壤保水能力差或遇干旱,秸秆吸收水分用于降解,小麦幼苗缺水;若田间排水不畅,土壤透水性差,易积水,小麦根系缺氧烂根死苗。

为培育壮苗,要科学调控水肥。施肥方面,秸秆还田地块小麦播种前增施10 - 15公斤/亩的尿素或20 - 25公斤/亩的碳酸氢铵,补充氮素。同时配合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每亩施磷酸二铵20 - 25公斤、氯化钾10 - 12公斤,增施腐熟有机肥1000 - 1500公斤/亩。水分管理上,小麦播种后浇好蒙头水,确保墒情适宜;苗期遇干旱及时浇水,遇降雨过多及时排水。此外,小麦苗期中耕划锄,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逆能力。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利弊共存,做好“三防”工作是关键。种植户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落实防控措施。农业技术部门也应加强指导推广,让秸秆还田技术更高效、可持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