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乡村振兴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从外在环境美迈向内外兼修的质变,更体现了对乡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深层次追求。这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一、聚焦系统治理,筑牢和美乡村之基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具有多维特征:在物质层面,体现为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和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在文化层面,表现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传统文脉的延续性;在社会层面,要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这种复合型需求促使和美乡村建设必须超越简单的生态环境整治,转向系统性、整体性的品质提升。
地方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携手银行、企业、承包商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地方政府应作为平台搭建者,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公众参与,吸引资金和项目助力村庄建设,同时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促进项目落地,增强村庄资本活力,保障民生权利。

同时,需要明确政策导向,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与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深入研究乡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具备预见性,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挖掘特色产业资源,铸就和美乡村之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特色产业资源的开发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现代活力。
(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产业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许多乡村致力于农文旅融合,但大多忽略了文化的灵魂特性,偏向打造农旅融合景观,导致村庄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审美疲劳,影响集体经济创收和村民增收致富。因此,应整合村庄内部的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村庄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和村民意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二)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产业多元化不仅是单一产业的发展,更是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例如,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产品增值和村民增收。
(三)拓宽转化渠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也是乡村“美丽风景”转向“美丽经济”的关键。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性价值重构,通过多层次机制创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产品价值识别,运用精准手段进行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健全评估机制,确保“绿水青山”真正具有“商品价值”,为后续的转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持续效应,确保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三、健全青年引育机制,凝聚和美乡村建设之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青年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但近年来,青年人才流动呈现明显“城市化”特征,大量优质青年持续外流,乡村引才困境亟待破解。
(一)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实现引才精准化
聚焦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柔性引才”“靶向引才”机制,通过项目联合攻关、技术股权合作、智库顾问咨询等方式,重点引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鼓励“周末工程师”“流动博士”等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同步完善在外青年人才信息库,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重点吸引涉农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回归。

(二)建立“政策保障+服务护航+情感认同”的立体留才机制
聚焦乡村青年人才安置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关键小事”,完善各类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人才价值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三)创新使用评价机制,实现用才科学化
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动态配置体系,打破单一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能力、绩效产出、社会贡献等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让青年人才在乡村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
四、总结
通过系统治理、产业融合和人才引育三个维度的共同努力,和美乡村建设可以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这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