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被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核心在于头季收割后能否在15天内快速萌发整齐健壮的再生蘖。四川、浙江两地示范表明,掌握“保桩高度、粒芽肥窗口、干湿交替”三大变量,可让再生蘖成苗率由65%提升到90%,第二季亩产稳在400 kg以上。本文结合部颁规范与川南叙永、浙北嘉善两地2024年万亩示范数据,拆解促蘖关键逻辑,提供一套可复制的操作清单。

一、保桩:高度与节位决定成穗数,机收田严控倒二叶枕
再生稻的再生蘖来源于倒二、倒三节位休眠芽。头季收割留桩过高,上位芽虽早发但穗小;过低则下位芽休眠,成穗率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徐富贤团队在叙永县示范证实,留桩高度与倒二叶叶枕平齐(33~40 cm)时,再生蘖成穗率最高,达92.1%,比传统低割(25 cm)提高27个百分点。
机收田易因压桩导致芽体损伤,需采取“双行窄幅+高花纹履带”组合,履带宽度≤35 cm,作业速度≤1.2 m/s,倒伏率可控制在5%以内。
二、粒芽肥:齐穗后5 d内施入,尿素量按穗粒数“阶梯式”投放
粒芽肥既是头季壮籽肥,更是再生芽萌发肥,错过窗口将导致腋芽休眠。技术要点:
- 时间节点: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5 d内完成,最迟不超过收割前10 d;
- 用量公式:以颖花数为核心,151~170粒/穗施尿素12 kg/亩;171~190粒/穗施16 kg;191粒以上施20 kg;
- 配套钾肥:按N∶K₂O=1∶0.5配施氯化钾,促茎鞘碳水合物积累,为再生芽提供“底物库”。
川南叙永2024年示范,按此方案平均再生蘖数42.3万/亩,成穗率90.8%,第二季实收405 kg/亩,比习惯施肥区增产22.6%。

三、管水:收割当天“跑马水”,齐苗后干湿交替促根深扎
头季机收当天立即灌“跑马水”5 cm,可缓解履带压实造成的土壤缺氧,提高休眠芽存活率。此后进入“干湿交替”阶段:灌水2 cm→自然落干→畦面湿润再灌,循环至再生季齐穗。如此既保证水分供应,又促发新根下扎,降低倒伏风险。
浙江嘉善县惠民街道2024年示范,采用干湿交替田块,平均根长18.7 cm,比长期淹水对照增加4.2 cm,成熟期倒伏率仅1.3%。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北再生稻优质丰产技术模式总结》,2024
四、补追提苗肥:收割后2~3 d内尿素5 kg/亩,促整齐发苗
收割后稻桩营养损耗大,需速效氮快速激活腋芽。鄂州市农技推广中心提出“2~3 d、5 kg/亩”黄金组合:头季收割后2~3 d内亩施尿素5 kg,可促再生蘖提早2 d出苗,且株高增加8 cm,整齐度提高30%。若遇连续高温干旱,可先把尿素溶于500 kg水中畦面泼浇,再灌浅水,提高利用率。
五、病虫同步:重点防控稻飞虱与纹枯病,避免“弱苗诱害”
再生季群体密度大、田间湿度高,纹枯病与稻飞虱易同步爆发。建议在提苗肥施后7 d,选用60%吡蚜酮·噻虫胺水分散粒剂8 g+24%井冈霉素A水剂40 mL,亩兑水30 L无人机喷雾,一次兼治。避免使用三唑类抑制性药剂,防止再生蘖抽穗延迟。

六、操作清单:一张表带你看懂促蘖全流程
时间 |
关键动作 |
技术要点 |
常见误区 |
收割当天 |
留桩+跑马水 |
高度33~40 cm,灌水5 cm |
低割+晒田 |
收割前10 d |
粒芽肥 |
按穗粒数阶梯施尿素 |
一炮轰或延后施 |
收割后2~3 d |
提苗肥 |
尿素5 kg/亩,先溶后灌 |
等雨再撒 |
齐苗后 |
干湿交替 |
灌水2 cm→落干→再灌 |
长期淹水 |
苗期病虫 |
飞虱+纹枯 |
吡蚜酮·噻虫胺+井冈霉素 |
用三唑类抑制抽穗 |
把“收割”变成“第二季”的开始
再生稻的潜力能否兑现,关键不在品种,而在收割后15天的管理精度。只要做到“保桩高度准、粒芽肥时间准、管水节奏准”,就能把每亩地的光温资源再收一季,实现“亩产吨粮、亩增纯利400元”的目标。让收割不再是结束,而是第二季高产的开始,这正是再生稻给种粮人最现实的红利。
(本文示范地点:四川叙永县、浙江嘉善县;示范面积:叙永1.2万亩、嘉善0.8万亩;核心监测样本:粒芽肥对比区3重复×20亩,提苗肥对比区3重复×1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