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我国北方及部分南方地区进入深秋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昼夜温差常达10℃以上,空气干燥,冷空气活动频繁。这一时期,家禽养殖进入全年管理的关键窗口期。若应对不当,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暴发、采食量下降、产蛋率波动甚至死亡率上升。据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深秋季节家禽因管理疏漏导致的经济损失占全年非疫病损失的35%以上(数据来源:《2023年中国家禽生产季节性风险分析报告》,中国畜牧业协会)。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岗位科学家建议及行业规范,系统梳理深秋家禽养殖面临的五大核心挑战,并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应对策略,帮助养殖户平稳过渡季节转换期。

一、温差应激:呼吸道疾病的“导火索”
深秋昼夜温差大,家禽体温调节能力有限,尤其在凌晨3–5点低温时段,易出现冷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此时,支原体、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体乘虚而入,引发混合感染。山东潍坊某蛋鸡合作社2023年10月曾因未及时调整通风,导致3栋鸡舍出现咳嗽、甩鼻症状,产蛋率一周内下降8%,治疗成本超2万元。
对此,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施振旦教授建议:“深秋通风应遵循‘循序渐进、以鸡为本’原则,避免直吹鸡群。可采用‘小窗+纵向通风’组合模式,白天加大通风量,夜间关闭部分进风口,维持舍温波动不超过4℃。”(资料来源:《深秋家禽环境调控技术要点》,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10月)。
二、湿度失衡:诱发霉菌与氨气中毒
为保温,许多养殖户减少通风,导致舍内湿度过高(>70%),垫料潮湿,霉菌滋生;同时粪便发酵产生大量氨气,浓度超过20ppm即会损伤呼吸道黏膜。江苏盐城某肉鸡场曾因垫料未及时更换,引发曲霉菌病,7日龄雏鸡死亡率达15%。
解决方案在于“控湿+除氨”双管齐下:一是每日清理湿垫料,保持地面干燥;二是使用生物除臭剂(如含枯草芽孢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喷洒粪沟;三是安装氨气检测仪,确保浓度低于10ppm。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技术规范》(NY/T 388-2021)明确规定,“禽舍氨气浓度应控制在15ppm以下,相对湿度维持在50%–65%”
三、采食下降:能量摄入不足影响生产性能
低温环境下,家禽维持体温所需能量增加,但若饲料营养未及时调整,易出现“吃不饱、产不好”的局面。尤其蛋鸡,若能量摄入不足,产蛋率下滑、蛋壳变薄等问题接踵而至。
一级兽医师、河北省畜牧总站推广研究员张丽华建议:“深秋饲料应适当提高代谢能(ME)至2750–2850 kcal/kg,可添加1%–2%植物油或膨化大豆。同时,在饮水中补充复合维生素C和电解质,缓解应激。”在河北邯郸某示范场,通过调整饲料配方,蛋鸡在11月产蛋率稳定在92%,较对照组高4个百分点(资料来源:《河北省深秋蛋鸡营养调控示范项目总结》,河北省畜牧总站,2023年12月)。
四、免疫空白:疫苗保护力面临考验
深秋是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活跃期,而低温会抑制家禽免疫应答。若免疫程序未根据季节调整,极易出现“打了疫苗仍发病”的情况。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深秋免疫应避开早晚低温时段,选择上午10点后进行;疫苗稀释液可预温至25℃,减少冷刺激;免疫前后3天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或酵母β-葡聚糖,提升抗体滴度。”(权威出处:《秋冬季家禽免疫技术指南》,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9月)。
五、管理松懈:细节疏忽酿成大患
深秋农忙结束,部分养殖户产生“歇一歇”心态,忽视日常巡查。如未及时检修供暖设备、未清理水线生物膜、未隔离弱鸡等,都可能成为疫病暴发的隐患。
在河南周口某肉鸭养殖合作社,场长坚持“每日三查”:查温度、查饮水、查粪便。10月下旬发现一栋鸭舍饮水量下降10%,立即排查发现水线堵塞,及时疏通,避免了应激性死亡。这种“精细化管理”正是应对季节挑战的核心。
稳产保效,重在“早、准、细”
深秋家禽养殖的挑战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早预防、准施策、细管理”。养殖户应摒弃“等出问题再处理”的被动思维,主动根据气象变化调整环境、营养与免疫策略。同时,善用现代监测工具(如温湿度记录仪、氨气检测仪)和微生态制剂等绿色投入品,构建以“防”为核心的健康养殖体系。
唯有如此,方能在季节转换的“多事之秋”,守住家禽生产的“稳”与“效”,为全年收益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