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前旺长怎么办?镇压和化控哪种方法更适合晚播麦田?

黄淮海麦区常年10月上中旬播种,但连阴雨、玉米晚收等因素使播期普遍推迟7-10天,部分田块冬前主茎叶龄达6叶1心,形成“假旺苗”,越冬死茎率升高,春季易倒伏。如何在不损伤晚播优势的前提下,把旺长压回“壮苗轨道”?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多点试验数据,系统梳理镇压与化控的技术要点、适用场景与操作细节,为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一看就会”的田间决策方案。

小麦冬前旺长怎么办?

一、旺长识别:叶龄、株高、群体三指标

1. 叶龄标准

冬前(12月10日前)主茎叶龄≥6叶,或单株分蘖>5个,即进入旺长警戒线。

2. 株高阈值

北部冬麦区株高>25cm、黄淮海中部>20cm、南部>18cm,且基部第1节间开始伸长,为典型旺长。

3. 群体密度

冬前群体>80万茎/亩,叶片披垂、叶色浓绿,形成“地毯式”覆盖,通风透光差,越冬死茎率可升高10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冬前小麦叶龄与群体指标》2023年

二、镇压:压干不压湿,控上促下

1. 原理与效果

机械镇压使茎蘖受伤,抑制地上部生长;同时破碎土表板结,增加根土密接,促进次生根发生。试验显示,适期镇压可使株高降低3-5cm,第1节间缩短10%,越冬死茎率下降5个百分点。

2. 适用场景

  • 土壤墒情适中(田间持水量60%-70%);
  • 群体>80万茎/亩且叶龄>6叶;
  • 播深<3cm、土表翘裂明显。

3. 机具与参数

选用带镇压装置的精播机或专用镇压辊,重量200-300kg/m,镇压强度以“脚印深度<1cm”为标准;晚播麦田(10月20日后)宜轻压,重量降至150kg/m,避免损伤幼根。

4. 时机与次数

最佳时机:冬前0-5cm地温降至5-7℃,晴天午后进行;次数:旺长田1次,极旺田(群体>100万)隔7d再压1次;阴雨、霜冻、露水未干时禁止镇压。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

冬小麦

三、化学调控:内调代谢,控高不减蘖

1. 作用机理

二氢卟吩铁、多效·甲哌鎓等抑制赤霉素合成,延缓节间伸长;同时促进细胞分裂素积累,增强抗寒性和根系活力。

2. 适用场景

  • 土壤过湿、镇压易结壳;
  • 群体70-90万茎/亩,叶龄5-6叶;
  • 晚播麦田(10月20日后)根系未稳,镇压易伤根。

3. 药剂与剂量

二氢卟吩铁(百睿)20mL/亩或15%多效·甲哌鎓WP40g/亩,兑水30kg,均匀喷雾;晚播麦田剂量下调20%,避免过度抑制。

4. 喷施时机

冬前3叶1心至5叶期(播后20-25d)晴天午后喷施;若7d内遇雨,减半量补喷1次。

资料来源:辉隆股份《强化冬前麦田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https://www.ahamp.com/display.php?id=3778

四、晚播麦田:先化控、后镇压,避免“伤根又压心”

1. 决策树

群体>90万且土壤湿——优先化控;群体70-90万且土壤干——镇压+化控;群体<70万——不控,返青后追肥促蘖。

2. 示范对比

地点: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播期:2023年10月25日;品种:半冬性“百农207”;群体:85万茎/亩

处理 株高(cm) 第1节间长(cm) 越冬死茎率(%) 亩产(kg)
CK(不控) 28.5 5.2 12.3 642
镇压1次 24.1 4.6 6.8 678
化控1次 25.3 4.8 7.2 685
先化控+7d镇压 23.9 4.4 5.1 701

先化控+镇压组合使亩产增加59kg,比单一措施再增3-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新乡县农业农村局《晚播麦田旺长防控示范总结》2024年

五、行动清单:从播后20天到返青前的关键节点

  1. 播后20天:调查叶龄、群体、土壤湿度,确定是否需控;
  2. 群体>90万且湿:立即喷化控,剂量下调20%;
  3. 群体70-90万且干:晴天午后镇压,重量150-200kg/m;
  4. 极旺田(>100万):先化控,7d后再轻压1次;
  5. 返青期:根据群体追肥,旺长田氮肥后移5-7d,防止二次旺长。

黄淮海麦区冬前旺长防控应遵循“看苗、看地、看天”原则:土壤湿、群体大优先化控;土壤干、群体适中首选镇压;极旺田采用“先化控、后镇压”组合,可避免伤根又压心。建议将化控与镇压纳入播后20-30d的“田管必选项”,利用大型喷杆机与镇压辊联合作业,实现“一喷一压”同步完成,为晚播麦田安全越冬与高产稳产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