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杨旭带领新农人团队扎根白雉山,打造850万年产值生态农业

在湖北鄂州的白雉山,曾经一片荒芜的山林如今已蜕变为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田园客厅’。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90后小伙杨旭的返乡创业故事。杨旭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他们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打造了一个综合性农文旅基地。

杨旭原本怀揣着学艺术的梦想,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他放弃了进入专业美院深造的机会,选择南下打工。2011年,得知父母有创办生猪养殖场的想法,杨旭毅然决定回家与父母并肩创业。通过半年的学习,他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并于2013年成立了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杨凤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目标。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席卷了养殖场,半数以上的生猪病死,资金链断裂。面对这一沉重打击,杨旭没有退缩,而是连夜学习疫病解决方法,多次向农业专家求助,最终控制了疫情,合作社逐渐恢复了生机。

2016年年底,鄂州市政府发布关于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的意见,旨在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杨旭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畜禽养殖业污染大,发展受限,必须寻求转型。他果断决定停止生猪养殖,转向生态农业。此时,各级政府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升温,杨旭发现身边回乡的90后、00后越来越多,且回乡人才的学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于是,他邀请了一批年轻的新农人,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

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杨旭把大量精力放在前期调研和政策解读上。团队向鄂州及周边农业专家请教,对全市农业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鄂州当地的白雉山颇具特色,‘雉’字意为山鸡,相传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前在此狩猎,突见白色巨鸟长啸振翅而飞,此山因此得名。团队决定以此为契机,挖掘打造独属鄂州的特色生态农业品牌。

白雉山风光

小规模尝试成功后,杨旭团队着手流转土地,从38亩起步,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他们将荒山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田园生态系统,制定了‘三步走’计划:2019年至2021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启线下体验渠道,面积扩展至348亩;2021年至2023年,实施所有产品标准化生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随后,借助国际物流枢纽鄂州花湖机场,让‘白雉山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项目初期,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酷暑到秋凉,他们从开山垦荒、平整土地做起,每个人都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以鸡场为主,集帐篷餐厅、鱼塘、采摘园、爬山步道等为一体的‘田园客厅’雏形初显。

在产品销售方面,团队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出路,在意识到鸡汤产品现阶段行不通后,转换思路,通过销售真空包装的鸡肉,并附上研发的鸡汤制作方法,实现了产品的增值。养殖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题,如公山鸡打架问题。杨旭上网搜索相关案例,购买了专门为鸡设计的眼镜,这种特殊眼镜可以遮挡鸡前方的视线,减少鸡打架的概率。‘给山鸡戴眼镜’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趣闻。

前几年,一场暴雪压垮了‘白雉山田园客厅’的所有棚栏,1300多只鸡散落山林间,团队心情跌入谷底,损失共计30多万元。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他们发现失散的鸡在山林间下了许多蛋,于是定期上山捡‘野鸡蛋’,检测后统一销售,销量可观。

此外,在省、市两级团委的帮助下,杨旭参加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考核,进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进修学习;团队申报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获得了8万元扶持资金;在受疫情影响最艰难的日子里,团市委和当地相关部门又补贴了两万多元,帮助他们维系运营和建设。

靠着自己的韧劲和多方扶持,杨旭团队从一次次困境中走了出来,‘白雉山鸡’不仅拓展了线上线下全渠道模式,同时,借助白雉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形成观赏、科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基地。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10多项,实现年产值850万元,预计2026年突破1500万,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创共富模式,同时带动108名农户及11户脱贫户的创就业。

他们也有未来的计划,杨旭和他的团队将联动配合各部门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如白雉山鸡主题馆、研学馆、博物馆的建设,打造区域特色产业。